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7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7-1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20-33页 |
1.3.1 国内外关于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 | 第21-24页 |
1.3.2 国内外关于工作贫困问题的研究 | 第24-30页 |
1.3.3 关于我国东北地区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 | 第30-32页 |
1.3.4 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 第32-33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3-3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5-37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 第37-61页 |
2.1 工作贫困群体生存困境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7-41页 |
2.1.1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 | 第37-39页 |
2.1.2 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第39-41页 |
2.2 工作贫困概念的界定 | 第41-45页 |
2.2.1 工作的概念及界定方法 | 第41-43页 |
2.2.2 贫困的概念及识别方法 | 第43-45页 |
2.2.3 现阶段我国工作贫困的定义 | 第45页 |
2.3 工作贫困群体生存困境的分析维度 | 第45-48页 |
2.3.1 探索性研究及发现 | 第46-47页 |
2.3.2 生存困境分析维度的确定 | 第47-48页 |
2.4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48-51页 |
2.4.1 关于原生家庭对工作贫困群体生存困境影响情况的研究假设 | 第48页 |
2.4.2 关于就业质量对工作贫困群体生存困境影响情况的研究假设 | 第48-51页 |
2.5 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第51-60页 |
2.5.1 研究内容的操作化与问卷设计 | 第51-58页 |
2.5.2 抽样方法和调查实施 | 第58-6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3章 城市工作贫困群体及其生存困境的特征 | 第61-86页 |
3.1 城市工作贫困群体的基本情况 | 第61-69页 |
3.1.1 工作贫困群体的人口学特征 | 第61-63页 |
3.1.2 工作贫困群体的家庭规模 | 第63-64页 |
3.1.3 工作贫困群体的就业现状 | 第64-67页 |
3.1.4 东北地区城市工作贫困群体的群体特征 | 第67-69页 |
3.2 城市工作贫困群体的生存困境的特征 | 第69-80页 |
3.2.1 工作贫困群体家庭收入困境的特征 | 第69-73页 |
3.2.2 工作贫困群体家庭支出困境的特征 | 第73-77页 |
3.2.3 工作贫困群体家庭居住困境的特征 | 第77-80页 |
3.3 不同群体特征的工作贫困家庭生存困境的差异分析 | 第80-85页 |
3.3.1 下岗再就业家庭的生存困境 | 第80-82页 |
3.3.2 农民工家庭的生存困境 | 第82-84页 |
3.3.3 城市贫二代家庭的生存困境 | 第84-8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4章 贫困代际传递与工作贫困群体生存困境的关系 | 第86-113页 |
4.1 工作贫困群体原生家庭的基本特征 | 第86-90页 |
4.1.1 工作贫困群体父辈的收入情况 | 第86-87页 |
4.1.2 工作贫困群体父辈的就业情况 | 第87-89页 |
4.1.3 工作贫困群体父辈的受教育情况 | 第89-90页 |
4.2 工作贫困群体贫困的代际继承情况分析 | 第90-97页 |
4.2.1 工作贫困群体与父辈经济地位的比较 | 第90-93页 |
4.2.2 工作贫困群体与父辈社会地位的比较 | 第93-95页 |
4.2.3 工作贫困群体与父辈文化程度的比较 | 第95-97页 |
4.3 不同原生家庭的工作贫困群体贫困代际传递情况分析 | 第97-109页 |
4.3.1 有下岗经历的父辈与子辈间的贫困代际传递情况 | 第97-102页 |
4.3.2 农村家庭的父辈与子辈间的贫困代际传递情况 | 第102-105页 |
4.3.3 绝对贫困的父辈与子辈间的贫困代际传递情况 | 第105-109页 |
4.4 贫困代际传递对工作贫困群体生存困境形成的影响 | 第109-112页 |
4.4.1 经济地位的代际固化 | 第109-110页 |
4.4.2 职业阶层的底层沉淀 | 第110-111页 |
4.4.3 低学历的代际同质 | 第111-11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5章 就业质量与工作贫困群体生存困境的关系 | 第113-132页 |
5.1 工作贫困群体就业质量的描述 | 第113-116页 |
5.1.1 工作贫困群体的劳动时间 | 第113-114页 |
5.1.2 工作贫困群体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情况 | 第114-115页 |
5.1.3 工作贫困群体的岗位发展情况 | 第115-116页 |
5.1.4 工作贫困群体的工作环境 | 第116页 |
5.2 不同群体特征的工作贫困者就业质量的特征分析 | 第116-120页 |
5.2.1 下岗再就业人员的就业质量特征 | 第117-118页 |
5.2.2 农民工群体的就业质量特征 | 第118-119页 |
5.2.3 贫二代群体的就业质量特征 | 第119-120页 |
5.3 城市工作贫困群体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0-129页 |
5.3.1 基于因子分析的就业质量指数建构 | 第120-123页 |
5.3.2 初始通径模型的建立 | 第123-125页 |
5.3.3 模型的修正与检验 | 第125-126页 |
5.3.4 不能被引入通径模型的变量分析 | 第126-128页 |
5.3.5 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 第128-129页 |
5.4 工作贫困群体的就业质量对其生存困境形成的影响 | 第129-131页 |
5.4.1 低薪超时劳动与穷忙困境的产生 | 第129-130页 |
5.4.2 非正规就业与低保障生存 | 第130-13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6章 东北地区城市工作贫困群体的内部分化与差异 | 第132-148页 |
6.1 城市工作贫困群体的聚类分析 | 第132-135页 |
6.1.1 变量的选择 | 第132-133页 |
6.1.2 分类过程与结果 | 第133-135页 |
6.2 原生家庭制约型工作贫困群体的特征分析 | 第135-139页 |
6.2.1 原生家庭制约型工作贫困群体的就业情况 | 第136-137页 |
6.2.2 原生家庭制约型工作贫困群体的贫困程度 | 第137-138页 |
6.2.3 原生家庭制约型工作贫困群体的原生家庭情况 | 第138-139页 |
6.2.4 原生家庭制约型工作贫困的典型特征 | 第139页 |
6.3 就业质量制约型工作贫困群体的特征分析 | 第139-143页 |
6.3.1 就业质量制约型工作贫困群体的就业情况 | 第140页 |
6.3.2 就业质量制约型工作贫困群体的贫困程度 | 第140-142页 |
6.3.3 就业质量制约型工作贫困群体的原生家庭情况 | 第142页 |
6.3.4 就业质量制约型工作贫困的典型特征 | 第142-143页 |
6.4 双重制约型工作贫困群体的特征分析 | 第143-146页 |
6.4.1 双重制约型工作贫困群体的就业情况 | 第143-144页 |
6.4.2 双重制约型工作贫困群体的贫困程度 | 第144-145页 |
6.4.3 双重制约型工作贫困群体的原生家庭情况 | 第145页 |
6.4.4 双重制约型工作贫困的典型特征 | 第145-146页 |
6.5 城市工作贫困群体内部分化的影响 | 第146-14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第7章 工作贫困群体生存困境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 第148-172页 |
7.1 假设检验及分析思考 | 第148-154页 |
7.1.1 关于原生家庭对工作贫困群体生存困境影响的检验及分析思考 | 第148-152页 |
7.1.2 关于就业质量对工作贫困群体生存困境影响的检验及分析思考 | 第152-154页 |
7.2 工作贫困群体生存困境成因的综合分析 | 第154-164页 |
7.2.1 简单劳动的贬值导致工作贫困群体陷入穷忙困境 | 第154-156页 |
7.2.2 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错位加深了工作贫困群体的贫困程度 | 第156-158页 |
7.2.3 社会救助的缺位加重了工作贫困群体的经济负担 | 第158-161页 |
7.2.4 二级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降低了工作贫困群体就业脱贫的可能 | 第161-163页 |
7.2.5 社会底层固化削弱了工作贫困群体向上流动的能力 | 第163-164页 |
7.3 对策建议 | 第164-170页 |
7.3.1 发展具有东北特色的第三产业 | 第164-165页 |
7.3.2 调整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 | 第165-167页 |
7.3.3 提升工作贫困群体的就业质量 | 第167-168页 |
7.3.4 加强对二级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力度 | 第168页 |
7.3.5 重视对工作贫困群体原生家庭的救助 | 第168-169页 |
7.3.6 建立针对工作贫困群体的分类救助机制 | 第169-170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70-172页 |
结论 | 第172-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90页 |
附录 | 第190-19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97-199页 |
致谢 | 第199-200页 |
个人简历 | 第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