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15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8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9-13页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1-13页 |
1.3 主要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3.1 主要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高速铁路融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24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2.1.1 高速铁路 | 第15页 |
2.1.2 融资 | 第15-16页 |
2.2 我国铁路建设融资模式 | 第16-20页 |
2.2.1 传统融资模式 | 第16-17页 |
2.2.2 现代筹资模式 | 第17-20页 |
2.3 国外高速铁路融资案例 | 第20-24页 |
2.3.1 德国高速铁路 | 第20-21页 |
2.3.2 法国高速铁路 | 第21-22页 |
2.3.3 日本高速铁路 | 第22-23页 |
2.3.4 案例启示 | 第23-24页 |
第3章 JH高铁公司融资背景分析 | 第24-29页 |
3.1 我国高速铁路融资现状分析 | 第24-25页 |
3.1.1 我国高铁融资历程 | 第24页 |
3.1.2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资金来源 | 第24-25页 |
3.1.3 我国高速铁路融资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3.2 JH高铁融资背景分析 | 第25-27页 |
3.2.1 JH高铁简介 | 第25-26页 |
3.2.2 JH高铁融资环境分析 | 第26页 |
3.2.3 外部环境 | 第26-27页 |
3.2.4 内部环境 | 第27页 |
3.3 JH高铁融资过程问题分析 | 第27-29页 |
3.3.1 非公资本主体受到歧视待遇 | 第27-28页 |
3.3.2 融资管理方式落后,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 | 第28页 |
3.3.3 铁道企业不具备市场化融资的资格 | 第28-29页 |
第4章 JH高铁公司融资建设方案分析 | 第29-38页 |
4.1 JH高铁融资项目指标分析 | 第29-32页 |
4.1.1 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 第29-30页 |
4.1.2 资本金构成指标分析 | 第30-31页 |
4.1.3 结果与评价 | 第31-32页 |
4.2 JH高铁项目融资方案 | 第32-35页 |
4.2.1 融资历程 | 第32-33页 |
4.2.2 权益性融资渠道 | 第33-35页 |
(l)国家投资 | 第33页 |
(2)沿线地方政府计价入股 | 第33页 |
(3)战略投资者入股 | 第33-35页 |
4.2.3 债务性融资渠道 | 第35页 |
4.3 上市展望 | 第35-38页 |
第5章 京沪高速铁路公司融资方案效果评价 | 第38-41页 |
5.1 京沪高速铁路公司融资财务效果评价 | 第38-39页 |
5.1.1 资产负债评价 | 第38页 |
5.1.2 速动比率评价 | 第38-39页 |
5.1.3 现金比率评价 | 第39页 |
5.2 京沪高速铁路公司融资方案社会评价 | 第39-41页 |
5.2.1 三年开通首盈利,实现高铁“走出去”战略 | 第39-40页 |
5.2.2 缓解政府资金财政压力 | 第40页 |
5.2.3 带动沿线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 第40-41页 |
第6章 对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融资的保障措施 | 第41-43页 |
6.1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以中央财政性资金为引导 | 第41页 |
6.2 逐步向地方和社会资本开放铁路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 第41-42页 |
6.3 大力推行高铁PPP融资模式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