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外重载运输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重载运输发展 | 第13-14页 |
| ·车体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疲劳寿命预测基本方法 | 第18-40页 |
| ·基本概念 | 第18-29页 |
| ·疲劳载荷 | 第18-20页 |
| ·材料的S-N 曲线 | 第20-21页 |
| ·无限寿命设计 | 第21-24页 |
| ·有限寿命设计 | 第24-26页 |
| ·名义应力 | 第26-27页 |
| ·热点应力 | 第27-28页 |
| ·结构应力 | 第28-29页 |
| ·名义应力法 | 第29-34页 |
| ·AAR 标准的疲劳评估方法 | 第30-32页 |
| ·IIW 标准的疲劳评估方法 | 第32-33页 |
| ·BS 标准的疲劳评估方法 | 第33-34页 |
| ·等效结构应力法 | 第34-38页 |
| ·多载荷通道疲劳寿命计算方法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30t 轴重双浴盆敞车车体的静强度分析 | 第40-53页 |
| ·车体结构简介 | 第40页 |
| ·车体强度分析的有限元模型 | 第40-42页 |
| ·载荷及约束条件 | 第42-45页 |
| ·评定标准 | 第45-46页 |
| ·刚度评定 | 第45页 |
| ·强度评定 | 第45-46页 |
| ·车体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46-52页 |
| ·刚度计算结果 | 第46页 |
| ·强度计算结果 | 第46-52页 |
| ·结果分析 | 第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四章 基于名义应力法的30t 轴重敞车车体抗疲劳设计 | 第53-71页 |
| ·基于名义应力法车体寿命预测技术路线 | 第53-54页 |
| ·疲劳寿命分析有限元模型 | 第54-58页 |
| ·车体有限元模型 | 第54页 |
|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54-56页 |
| ·车体疲劳寿命评估点位置 | 第56-58页 |
| ·车体疲劳分析的载荷谱 | 第58页 |
| ·主要疲劳预测部位的焊接接头形式确定 | 第58-60页 |
| ·疲劳寿命预测 | 第60-70页 |
| ·疲劳寿命具体计算方法 | 第60-65页 |
| ·疲劳寿命预测结果 | 第65-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五章 基于等效结构应力法的30t 轴重敞车车体抗疲劳设计 | 第71-96页 |
| ·基于等效结构应力法的车体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 第71页 |
| ·车体焊缝疲劳寿命分析模型 | 第71-77页 |
| ·疲劳寿命分析有限元模型 | 第73-74页 |
|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74-75页 |
| ·疲劳分析焊缝位置 | 第75-77页 |
| ·评估焊缝各工况结构应力分析结果 | 第77-93页 |
| ·疲劳寿命预测 | 第93-94页 |
| ·基于两种方法的疲劳寿命预测结果对比 | 第94-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96-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 附录 AAR 标准疲劳载荷谱 | 第99-11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0-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