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1.1 学优生恶性事件频发引起广泛关注,值得反思 | 第9页 |
1.1.2 美国资优教育的启示 | 第9-10页 |
1.1.3 本人对学优生的关注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3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16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7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19-21页 |
1.5.1 创新点 | 第19页 |
1.5.2 研究重、难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初中学优生不良人格特征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1.1 学优生 | 第21页 |
2.1.2 人格 | 第21-22页 |
2.1.3 人格特征 | 第22-23页 |
2.1.4 不良人格特征 | 第23页 |
2.2 初中学优生不良人格特征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2.1 “大五”人格特质理论 | 第23-24页 |
2.2.2 人格教育理论 | 第24-25页 |
2.2.3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初中学优生不良人格特征的现状调查 | 第27-39页 |
3.1 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 第27-28页 |
3.1.1 调查研究目的 | 第27页 |
3.1.2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3.1.3 研究工具 | 第27-28页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8-32页 |
3.2.1 初中学优生人格特征的总体现状 | 第28-29页 |
3.2.2 调查结果在各维度的呈现 | 第29-32页 |
3.3 初中学优生不良人格特征检视 | 第32-39页 |
3.3.1 内心孤独,自我封闭 | 第32-33页 |
3.3.2 过度竞争,嫉妒心强 | 第33-34页 |
3.3.3 自我中心,爱慕虚荣 | 第34-36页 |
3.3.4 过度焦虑,敏感脆弱 | 第36-39页 |
第四章 初中学优生不良人格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39-47页 |
4.1 自我认知存在偏差 | 第39-40页 |
4.1.1 长期受到赞赏和表扬,使学优生形成“光环依赖” | 第39页 |
4.1.2 把学习作为生活的全部,缺乏人际交往意识 | 第39-40页 |
4.1.3 自居心理的存在,使学优生“自我膨胀” | 第40页 |
4.2 家庭教育的观念存在误区 | 第40-41页 |
4.2.1 期望值过高,超负荷开发 | 第40-41页 |
4.2.2 包办生活,过度保护 | 第41页 |
4.3 学校教育忽视良好人格特征的培育 | 第41-47页 |
4.3.1 教师对学优生关注程度过高 | 第41-42页 |
4.3.2 教师缺乏人格教育的意识和技能 | 第42-43页 |
4.3.3 教师本身人格的不完善 | 第43-44页 |
4.3.4 以“分数”为本的价值取向 | 第44-47页 |
第五章 初中学优生不良人格特征的矫正策略 | 第47-57页 |
5.1 “自我完善”,初中学优生应加强日常自我管理 | 第47-49页 |
5.1.1 形成客观的的自我认知与评价 | 第47-48页 |
5.1.2 建立并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 第48页 |
5.1.3 培养对现实积极的主观态度 | 第48-49页 |
5.2 家长转变教育理念,当好“人格守护者” | 第49页 |
5.2.1 回归正常期望,给予人格关怀 | 第49页 |
5.2.2 引导学优生扮演家庭角色,承担家庭责任 | 第49页 |
5.3 充分发挥教师人格教育的主体作用,加强人格养成教育 | 第49-52页 |
5.3.1 正视初中学优生不良人格特征,进行客观评价 | 第50页 |
5.3.2 完善教师入职教育课程标准,增加人格教育相关内容 | 第50-52页 |
5.3.3 教师提升内在素养,塑造良好人格形象 | 第52页 |
5.4 基础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本源 | 第52-57页 |
5.4.1 采取“多元标准”的选拔方式 | 第52-53页 |
5.4.2 探索以人格养成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 第53-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