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3-18页 |
1.2.1 混凝土疲劳问题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ICT技术发展应用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 | 第16-18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引入ICT技术的混凝土疲劳试验 | 第20-43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ICT技术关键设备及基本原理 | 第20-23页 |
2.3 试件制作及试验方法 | 第23-29页 |
2.3.1 混凝土配合比 | 第23页 |
2.3.2 试件制作 | 第23-25页 |
2.3.3 试验方法与过程 | 第25-29页 |
2.4 混凝土疲劳过程描述 | 第29-33页 |
2.5 混凝土基本疲劳特性分析 | 第33-41页 |
2.5.1 混凝土疲劳变形规律 | 第33-37页 |
2.5.2 S-N曲线 | 第37-40页 |
2.5.3 混凝土强度衰减规律 | 第40-4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3章 基于断裂理论的混凝土疲劳破坏机理分析 | 第43-66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混凝土断裂理论 | 第43-48页 |
3.2.1 混凝土断裂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43-45页 |
3.2.2 混凝土裂纹扩展的类型 | 第45-46页 |
3.2.3 混凝土断裂模型 | 第46-48页 |
3.3 基于ICT技术的混凝土疲劳裂纹扩展状态分析 | 第48-60页 |
3.3.1 ICT图像重建 | 第49-54页 |
3.3.2 混凝土内部疲劳裂纹扩展的ICT观察 | 第54-59页 |
3.3.3 ICT观察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3.4 混凝土疲劳破坏机理 | 第60-65页 |
3.4.1 混凝土疲劳裂纹扩展理论研究 | 第60-62页 |
3.4.2 ICT技术在混凝土疲劳破坏机理方面的应用 | 第62-6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ICT技术在混凝土疲劳本构方面应用研究 | 第66-81页 |
4.1 引言 | 第66页 |
4.2 混凝土疲劳损伤本构模型 | 第66-76页 |
4.2.1 基本公式 | 第66-67页 |
4.2.2 对既有损伤变量的实测数据检验 | 第67-76页 |
4.3 考虑裂纹扩展状态的损伤变量定义 | 第76-79页 |
4.3.1 基于ICT数据的损伤变量表达式及其含义 | 第76-77页 |
4.3.2 损伤变量分析 | 第77-7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5章 混凝土疲劳损伤数值模型研究 | 第81-110页 |
5.1 引言 | 第81页 |
5.2 混凝土疲劳问题在ABAQUS中的模拟方法研究 | 第81-86页 |
5.2.1 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 | 第81-83页 |
5.2.2 模型材料参数标定 | 第83-85页 |
5.2.3 循环加载及疲劳分析 | 第85-86页 |
5.3 试验工况下混凝土疲劳数值模拟结果 | 第86-95页 |
5.3.1 应力结果 | 第86-88页 |
5.3.2 应变结果 | 第88-90页 |
5.3.3 损伤结果 | 第90-93页 |
5.3.4 其他结果 | 第93-94页 |
5.3.5 结果小结 | 第94-95页 |
5.4 基于ICT技术的混凝土3D模型建模方法研究 | 第95-98页 |
5.4.1 VGStudio软件与有限元模型的对接 | 第95-96页 |
5.4.2 3D模型前处理技术 | 第96-97页 |
5.4.3 基于ICT技术建立的混凝土3D模型 | 第97-98页 |
5.5 基于ICT技术的细观混凝土模型受压疲劳过程模拟 | 第98-109页 |
5.5.1 2D细观混凝土模型建立 | 第98-102页 |
5.5.2 收敛性分析与网格划分方法 | 第102-105页 |
5.5.3 细观混凝土模型受压疲劳演化模式 | 第105-10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结论 | 第110-112页 |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110-111页 |
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