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空间相关性在结构健康监测领域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2 传感器优化布设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车辆荷载识别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4 斜拉索状态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5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页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13-14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基于索力趋势项的空间相关性建模及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研究 | 第16-31页 |
2.1 前言 | 第16页 |
2.2 拉索时变索力监测数据预处理与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16-20页 |
2.2.1 南京长江三桥索力监测系统介绍 | 第16-17页 |
2.2.2 拉索时变索力监测数据预处理及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17-20页 |
2.3 基于索力趋势项的空间相关性建模及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 | 第20-24页 |
2.3.1 空间相关性回归建模 | 第21-22页 |
2.3.2 基于空间相关性模型误差的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 | 第22-24页 |
2.4 南京长江三桥拉索群传感器优化布置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2.4.1 传感器优化布置结果 | 第25-28页 |
2.4.2 空间相关性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基于索力峰值项空间相关性的车辆荷载识别方法研究 | 第31-51页 |
3.1 前言 | 第31页 |
3.2 多车载作用下车辆模型与索力峰值识别方法 | 第31-35页 |
3.2.1 移动车载作用下拉索索力变化及影响线 | 第31-33页 |
3.2.2 多车辆荷载模型 | 第33页 |
3.2.3 多车载作用下索力峰值识别方法 | 第33-35页 |
3.3 车辆荷载横向分布模型与车道识别 | 第35-38页 |
3.3.1 车辆荷载横向分布建模 | 第35-37页 |
3.3.2 车辆荷载车道识别 | 第37-38页 |
3.4 车辆荷载匹配识别与位置估计 | 第38-40页 |
3.4.1 时间区间估计 | 第38页 |
3.4.2 车辆荷载匹配 | 第38-39页 |
3.4.3 车辆荷载位置估计 | 第39-40页 |
3.5 数值算例 | 第40-42页 |
3.5.1 工程概况及有限元模型 | 第40页 |
3.5.2 单车道车载作用下车辆总重识别 | 第40-42页 |
3.6 南京长江三桥车辆荷载识别结果 | 第42-49页 |
3.6.1 数据来源 | 第42-44页 |
3.6.2 车辆荷载识别结果 | 第44-49页 |
3.6.3 车辆荷载识别结果分析 | 第4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基于预测时变索力的拉索群状态评估 | 第51-66页 |
4.1 前言 | 第51页 |
4.2 拉索疲劳损伤评估 | 第51-54页 |
4.2.1 数据提取 | 第51-52页 |
4.2.2 等效疲劳应力幅 | 第52-53页 |
4.2.3 拉索疲劳累计损伤 | 第53-54页 |
4.3 拉索极限承载能力评估 | 第54-64页 |
4.3.1 拉索荷载效应极值分布 | 第54-59页 |
4.3.2 拉索抗力衰减模型 | 第59-64页 |
4.3.3 拉索极限承载能力可靠度分析 | 第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