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各种电影、电视:按内容分论文--美术片论文

当代青春符号在动画“青春片”角色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一、引言第8-14页
    (一)研究背景第8页
    (二)研究意义第8-9页
    (三)研究目的第9页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2页
        1.国内研究现状第9-10页
        2.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3.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结果第12页
    (五)研究方法第12页
    (六)论文框架第12-14页
二、当代青春符号的文化根源与理论依据第14-18页
    (一)青春概念的文化根源第14-15页
        1.心理学视角中的青春期第14页
        2.人类学视角中的青春期第14-15页
        3.文化社会学视角中的青春期第15页
    (二)青春符号的理论来源第15-18页
        1.后亚文化视角下的当代青春文化第16页
        2.符号学视角下的青春文化第16-17页
        3.电影理论中的符号学观点第17-18页
三、电影青春片向动画青春片的转译第18-28页
    (一)转译的必要性第18-20页
        1.动画与电影的紧密联系第18-19页
        2.青春电影发展成熟第19页
        3.青春动画电影类型化不明确第19-20页
    (二)转译的过程第20-25页
        1.类型概念转译第20-22页
        2.剧本转译第22页
        3.影像转译第22-23页
        4.剪辑转译第23-24页
        5.受众心理转译第24-25页
    (三)转译的结论第25-28页
        1.青春动画电影中青春主题的展现有更丰富的可能性第25页
        2.电影的再现与动画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第25-27页
        3.动画形式对青春符号内涵与外延的拓展第27-28页
四、当代青春符号在动画青春角色中的运用第28-46页
    (一)青春符号的来源与符号关系第28-30页
        1.青春符号的提取来源第28页
        2.青春符号与动画青春角色的关系第28-29页
        3.青春动画角色文本中的组合与聚合关系第29-30页
    (二)青春符号的提取和内涵与外延的拓展第30-42页
        1.发型符号第30-31页
        2.体型符号第31-34页
        3.服装符号第34-36页
        4.道具符号第36-38页
        5.色彩符号第38-40页
        6.环境符号第40-42页
    (三)动画青春角色设计的艺术风格第42-46页
        1.真实风格第42-43页
        2.装饰风格第43-44页
        3.写实风格第44-45页
        4.写意风格第45-46页
五、青春符号运用到动画青春角色形象设计中的原则与方法第46-53页
    (一)青春角色形象上的设计原则第46-47页
        1.时代性原则第46页
        2.共鸣感原则第46-47页
        3.民族性原则第47页
        4.表现性原则第47页
    (二)青春符号运用于动画角色设计中的方法第47-53页
        1.聚合轴的拓展:对青春符号的扩展与取舍第47-49页
        2.重点的突出:青春符号的取舍第49页
        3.与表现风格的结合:青春角色形象的动画化第49-53页
六、设计实践:国产青春动画电影中的角色形象设计第53-66页
    (一)当代青春符号在不同表现风格动画角色中的设计实践第54-63页
        1.我国青春语境下的青春符号设计实践第54-61页
        2.青春符号根据角色设定需要的扩展和取舍第61-62页
        3.青春符号在不同动画风格中的设计实践第62-63页
    (二)青春角色形象在青春故事中的设计实践第63-65页
        1.电影《闪光少女》的动画化转译第63-64页
        2.《闪光少女》的动画化形象设计实践第64-65页
    (三)设计成果展示——青春印象系列海报第65-66页
结语第66-67页
注释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6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李果成的“李派”壮剧研究
下一篇:桂林渔鼓文化传承的考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