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一)桂林渔鼓概述类研究 | 第11页 |
(二)桂林渔鼓史学类研究 | 第11-12页 |
(三)桂林渔鼓音乐形态类研究 | 第12-13页 |
(四)桂林渔鼓曲目类研究 | 第13页 |
(五)桂林渔鼓功能价值与传承发展类研究 | 第13-14页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桂林渔鼓的历史文化概述 | 第16-23页 |
一、桂林渔鼓由来 | 第16页 |
二、桂林渔鼓的前世今生 | 第16-21页 |
(一)桂林渔鼓与道情的关系 | 第17-18页 |
(二)俗曲道情的前身——法曲道情 | 第18-19页 |
(三)桂林渔鼓的前世——俗曲道情 | 第19-20页 |
(四)古老而又年轻的桂林渔鼓 | 第20-21页 |
三、桂林渔鼓的社会文化语境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桂林渔鼓艺术形态构成及社会文化价值 | 第23-39页 |
一、桂林渔鼓艺术形态构成 | 第23-35页 |
(一)桂林渔鼓的唱腔及念白 | 第23-25页 |
(二)桂林渔鼓的传统板式 | 第25-28页 |
(三)桂林渔鼓唱词方言音韵 | 第28页 |
(四)桂林渔鼓的过门音乐 | 第28-29页 |
(五)桂林渔鼓曲目 | 第29-32页 |
(六)桂林渔鼓的伴奏 | 第32-34页 |
(七)桂林渔鼓的表演 | 第34-35页 |
二、桂林渔鼓的社会文化价值 | 第35-39页 |
(一)伦理道德价值 | 第36页 |
(二)生存功能 | 第36-37页 |
(三)民俗文化传承价值 | 第37页 |
(四)审美价值 | 第37-38页 |
(五)实用经济价值 | 第38页 |
(六)表达感情和娱乐价值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桂林渔鼓传承人及师徒传承 | 第39-46页 |
一、桂林渔鼓奠基者——王仁和 | 第39-40页 |
二、桂林渔鼓开拓者——李蔚琛 | 第40-42页 |
(一)生平及渔鼓生涯简介 | 第40-41页 |
(二)主要成就及代表作品 | 第41-42页 |
三、桂林渔鼓传播者——彭承红 | 第42-43页 |
(一)生平及渔鼓生涯简介 | 第42-43页 |
(二)主要成就及代表作品 | 第43页 |
四、桂林渔鼓师徒传承模式考察 | 第43-44页 |
五、桂林渔鼓师徒传承的重要性 | 第44-46页 |
(一)师徒传承有利于桂林渔鼓曲目的继承 | 第45页 |
(二)师徒传承可以更好的保留桂林渔鼓传统韵味 | 第45页 |
(三)师徒传承有利于培养渔鼓专业人才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桂林渔鼓社会传承——以“天天唱”桂林渔鼓传承基地为例 | 第46-55页 |
一、桂林渔鼓社会传承现状考察 | 第46页 |
二、桂林“天天唱”渔鼓基地传承情况考察 | 第46-55页 |
(一)渔鼓传承基地介绍 | 第46-48页 |
(二)渔鼓传承基地的排练情况考察 | 第48页 |
(三)渔鼓传承基地近两年来演出数据分析 | 第48-50页 |
(四)渔鼓传承基地2017年主要演出类型 | 第50-52页 |
(五)渔鼓传承基地代表作《桂林山水甲天下》作品分析 | 第52-54页 |
(六)桂林“天天唱”渔鼓传承基地的社会作用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桂林渔鼓的校园传承 | 第55-66页 |
一、桂林市桥头小学桂林渔鼓传承情况考察 | 第55-61页 |
(一)桥头小学音乐师资现状 | 第55-56页 |
(二)将桂林渔鼓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内容 | 第56-57页 |
(三)传承桂林渔鼓音乐文化的具体做法 | 第57-59页 |
(四)桂林渔鼓校本教材设计模式 | 第59-61页 |
二、桂林市石油小学桂林渔鼓传承情况考察 | 第61-63页 |
(一)渔鼓社团活动 | 第62-63页 |
(二)桂林渔鼓校本教材内容设计 | 第63页 |
三、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曲艺班渔鼓传承情况考察 | 第63-64页 |
四、社会传承与校园传承比较 | 第64-66页 |
第六章 桂林渔鼓的传承发展思考 | 第66-69页 |
一、落实桂林渔鼓保护与发展政策 | 第66页 |
二、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 第66-67页 |
三、建设桂林渔鼓展示场馆 | 第67页 |
四、与其他姊妹艺术共存发展 | 第67页 |
五、依托旅游文化,传承渔鼓艺术 | 第67-68页 |
六、将渔鼓融入民俗节日表演 | 第68页 |
七、打造网络宣传平台 | 第68-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 | 第73-9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承担的科研任务 | 第90-91页 |
后记及致谢 | 第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