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方言论文--客家语论文

江西信丰客家话语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信丰客家话简介第12-14页
    1.2 江西客家话语法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本文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创新点第16-18页
第二章 语音简介第18-26页
    2.1 信丰古陂客家话语音音系第18-20页
    2.2 信丰古陂客家话语音特点第20-26页
第三章 构词与形态第26-33页
    3.1 词缀第26-29页
        3.1.1 前缀第26-27页
        3.1.2 后缀第27-29页
    3.2 重叠第29-33页
        3.2.1 动词重叠第29-30页
        3.2.2 形容词重叠第30-32页
        3.2.3 量词重叠第32-33页
第四章 功能词第33-69页
    4.1 量词第33-37页
        4.1.1 信丰客家话的量词分类第33-36页
        4.1.2 信丰客家话量词的语法功能第36页
        4.1.3 信丰客家话量词的特殊形式第36-37页
    4.2 人称代词第37-39页
    4.3 指示词第39-43页
        4.3.1 基本指示词第40页
        4.3.2 方所指示词第40-41页
        4.3.3 个体指示词第41-42页
        4.3.4 时间指示词第42页
        4.3.5 性状方式指示词第42页
        4.3.6 程度指示词第42-43页
    4.4 结构助词第43-44页
    4.5 副词第44-55页
        4.5.1 时间副词第44-47页
        4.5.2 程度副词第47-49页
        4.5.3 范围副词第49-51页
        4.5.4 语气副词第51-53页
        4.5.5 否定副词第53-55页
    4.6 介词与连词第55-64页
        4.6.1 介词第55-63页
            4.6.1.1 前置词第56-62页
            4.6.1.2 后置词第62-63页
        4.6.2 连词第63-64页
    4.7 语气词第64-69页
        4.7.1 陈述语气词第64-65页
        4.7.2 疑问语气词第65-67页
        4.7.3 祈使语气词第67-68页
        4.7.4 感叹语气词第68-69页
第五章 名词性成分的句法语义功能第69-82页
    5.1 小称第69-70页
    5.2 领属第70-74页
        5.2.1 Pr+Pd第71页
        5.2.2 Pr+个+Pd第71-72页
        5.2.3 Pr+指示词(介/□_([pai~(31)]))+量词+Pd第72页
        5.2.4 关于加不加“个”的问题第72-74页
    5.3 指称第74-82页
        5.3.1 人称代词第74-75页
        5.3.2 专有名词第75页
        5.3.3 “介/□_([pai~(31)])+量词+名词”结构第75-76页
        5.3.4 “数词+量词+名词”结构第76-79页
        5.3.5 光杆名词第79-82页
第六章 动词性成分的句法语义功能第82-100页
    6.1 体第82-93页
        6.1.1 先行体第82-85页
        6.1.2 起始体第85-86页
        6.1.3 进行体第86页
        6.1.4 持续体第86-89页
        6.1.5 完成体第89-90页
        6.1.6 再次体第90-91页
        6.1.7 尝试貌第91-93页
    6.2 情态(modality)第93-100页
        6.2.1 认识情态(Epistemic Modality)第93-95页
        6.2.2 道义情态(Deontic Modality)第95-97页
        6.2.3 动力情态(Dynamic Modality)第97-100页
第七章 句法结构第100-137页
    7.1 被动结构第100-102页
        7.1.1 有标记被动结构第100-101页
        7.1.2 无标记被动结构第101-102页
    7.2 处置结构第102-103页
    7.3 及物结构第103-108页
        7.3.1 不及物结构第103页
        7.3.2 单及物结构第103-104页
        7.3.3 双及物结构第104-108页
            7.3.3.1 双及物结构句式第104-106页
            7.3.3.2 优势句式的倾向问题第106-108页
    7.4 致使结构第108-114页
        7.4.1 致使结构的编码方式第108-112页
        7.4.2 致使结构的语义表现第112-114页
    7.5 比较结构第114-120页
        7.5.1 差比结构第115-117页
        7.5.2 等比结构第117-119页
        7.5.3 否定形式第119-120页
        7.5.4 关于比较结构的省略问题第120页
    7.6 动补结构第120-137页
        7.6.1 结果补语第121-123页
        7.6.2 状态补语第123-124页
        7.6.3 趋向补语第124-135页
            7.6.3.1 简单趋向补语第125-127页
            7.6.3.2 复合趋向补语第127-133页
            7.6.3.3 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第133-135页
        7.6.4 程度补语第135-137页
第八章 简单句和复杂句第137-162页
    8.1 判断句第137-138页
    8.2 疑问句第138-145页
        8.2.1 是非问句第139-140页
        8.2.2 特指问句第140-145页
        8.2.3 选择问句第145页
    8.3 否定句第145-147页
    8.4 祈使句第147-149页
    8.5 感叹句第149-150页
    8.6 复合句和复杂句第150-162页
        8.6.1 主从句第151-159页
            8.6.1.1 补足语从句第151-153页
            8.6.1.2 定语从句第153-157页
            8.6.1.3 状语从句第157-159页
        8.6.2 并列复句第159-162页
第九章 总结第162-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68页
附录第168-174页
致谢第174-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贝叶斯时空分位数回归模型在中国城市PM2.5中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旅游背景下广西地区传统民居的民宿化改造更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