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7-16页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第7-8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 1.1.2 研究问题 | 第8页 |
| 1.2 研究综述 | 第8-13页 |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13页 |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1.3.3 数据来源 | 第14页 |
| 1.4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1.4.1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 1.4.2 实践意义 | 第15页 |
| 1.5 研究创新 | 第15-16页 |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 2.1 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 2.1.1 新常态 | 第16页 |
| 2.1.2 中部地区 | 第16页 |
| 2.1.3 农民工 | 第16-17页 |
| 2.1.4 就业质量 | 第17页 |
| 2.2 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 2.2.1 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17-18页 |
| 2.2.2 职业搜寻和发展理论 | 第18页 |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8页 |
| 2.2.4 社会资本理论 | 第18-20页 |
| 第3章 新常态背景下中部地区农民工就业现状 | 第20-24页 |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20页 |
| 3.2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20-21页 |
| 3.3 中部地区农民工就业现状描述性分析 | 第21-24页 |
| 第4章 中部地区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 第24-32页 |
| 4.1 就业质量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与方法 | 第24页 |
| 4.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24页 |
| 4.1.2 指标选取的方法 | 第24页 |
| 4.2 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24-26页 |
| 4.3 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指标的权重赋值 | 第26-32页 |
| 4.3.1 指标权重赋值方法介绍 | 第26-27页 |
| 4.3.2 就业质量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 第27-32页 |
| 第5章 中部地区农民工就业质量实证分析 | 第32-46页 |
| 5.1 数据处理与就业质量指数测算 | 第32-33页 |
| 5.2 中部地区农民工就业质量综合分析与省际比较 | 第33-36页 |
| 5.2.1 中部地区农民工就业质量综合分析 | 第33-35页 |
| 5.2.2 中部地区农民工就业质量省际比较 | 第35-36页 |
| 5.3 农民工就业质量个体差异分析 | 第36-46页 |
| 5.3.1 中部地区农民工就业质量性别差异比较 | 第37-40页 |
| 5.3.2 中部地区农民工就业质量年龄差异比较 | 第40-42页 |
| 5.3.3 中部地区农民工就业质量受教育程度差异比较 | 第42-46页 |
| 第6章 提升中部地区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策略分析 | 第46-49页 |
| 6.1 创建并推广中部地区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平台 | 第46-47页 |
| 6.2 切实维护中部地区农民工权益 | 第47页 |
| 6.3 提升中部地区农民工培训效益和就业能力 | 第47页 |
| 6.4 完善中部地区农民工薪酬制度和更新企业经营理念 | 第47-48页 |
| 6.5 分类施策 | 第48-49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 7.1 研究结论 | 第49页 |
| 7.2 研究展望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