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1.1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 第9-10页 |
1.1.1 水稻纹枯病发生现状 | 第9页 |
1.1.2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 第9-10页 |
1.2 水稻纹枯病菌生理生化及其致病机制 | 第10-12页 |
1.2.1 水稻纹枯病菌的生理分化 | 第10-11页 |
1.2.2 水稻纹枯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 第11页 |
1.2.3 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机制 | 第11-12页 |
1.3 水稻纹枯病菌的抗药性 | 第12-13页 |
1.3.1 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的基本概念 | 第12页 |
1.3.2 水稻纹枯病菌对常用药剂的抗药性现状 | 第12-13页 |
1.4 分子标记技术在生物遗传多样性分析上的应用 | 第13-15页 |
1.4.1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标记技术(RFLP) | 第13-14页 |
1.4.2 随机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技术(RAPD) | 第14页 |
1.4.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技术(AFLP) | 第14-15页 |
1.4.4 微卫星技术(SSR) | 第15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3页 |
2.1 化学试剂与设备 | 第16页 |
2.1.1 化学试剂 | 第16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16页 |
2.2 菌株分离、纯化及培养 | 第16页 |
2.3 水稻纹枯病菌的敏感基线确定 | 第16-17页 |
2.4 菌株基因组DNA提取 | 第17-18页 |
2.5 菌株种类鉴定 | 第18-20页 |
2.5.1 供试引物 | 第18页 |
2.5.2 PCR反应体系 | 第18-19页 |
2.5.3 DNA的回收与纯化 | 第19页 |
2.5.4 载体连接 | 第19页 |
2.5.5 大肠杆菌的转化 | 第19页 |
2.5.6 菌落PCR及测序 | 第19-20页 |
2.6 水稻纹枯病菌SSR标记分析 | 第20-23页 |
2.6.1 SSR引物 | 第20-21页 |
2.6.2 PCR反应体系 | 第21页 |
2.6.3 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 | 第21-22页 |
2.6.4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2-23页 |
3 结果及分析 | 第23-50页 |
3.1 江苏省及全国水稻纹枯病菌的采集 | 第23页 |
3.2 水稻纹枯病菌的鉴定 | 第23-25页 |
3.2.1 形态学鉴定 | 第23-24页 |
3.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4-25页 |
3.3 不同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生物学特性 | 第25-27页 |
3.4 水稻纹枯病菌对四种药剂的敏感性 | 第27-41页 |
3.4.1 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 | 第27-30页 |
3.4.2 水稻纹枯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 | 第30-33页 |
3.4.3 水稻纹枯病菌对丙环唑的敏感性 | 第33-36页 |
3.4.4 水稻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敏感性 | 第36-38页 |
3.4.5 交互抗性 | 第38-39页 |
3.4.6 水稻纹枯病菌对几种常用药剂的抗性频率 | 第39-41页 |
3.5 水稻纹枯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1-50页 |
3.5.1 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多样性指数 | 第41-42页 |
3.5.2 水稻纹枯病菌SSR基因型分析 | 第42-44页 |
3.5.3 水稻纹枯病菌群体遗传与其地理来源的相关性 | 第44-47页 |
3.5.4 水稻纹枯病菌对戊唑醇的抗性及其生长速率与遗传多样性的关系 | 第47-50页 |
4 论讨 | 第50-53页 |
4.1 SSR标记在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上的应用 | 第50-51页 |
4.2 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之间的关系 | 第51页 |
4.3 水稻纹枯病菌的抗药性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附录 | 第61-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