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前言 | 第11-21页 |
1.1 甘蔗黑穗病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1.1.1 甘蔗黑穗病的发生与传播 | 第11页 |
1.1.2 甘蔗黑穗病的症状与危害 | 第11-12页 |
1.1.3 甘蔗黑穗病病原菌 | 第12-13页 |
1.1.4 甘蔗黑穗病生理生化研究 | 第13-14页 |
1.1.5 甘蔗黑穗病分子机制研究 | 第14-15页 |
1.2 植物对胁迫应答机制研究 | 第15-20页 |
1.2.1 酶活与植物抗病 | 第15-17页 |
1.2.1.1 几丁质酶 | 第15-16页 |
1.2.1.2 β-1,3-葡聚糖酶 | 第16-17页 |
1.2.1.3 过氧化氢酶 | 第17页 |
1.2.2 激素与植物抗病 | 第17-19页 |
1.2.2.1 生长素(IAA) | 第18页 |
1.2.2.2 细胞分裂素(CTK) | 第18-19页 |
1.2.2.3 乙烯(ETH) | 第19页 |
1.2.3 蛋白质组学 | 第19-20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0-21页 |
2 农艺性状及生理生化分析 | 第21-3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1页 |
2.1.3 PCR检测 | 第21-22页 |
2.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2-23页 |
2.1.4.1 甘蔗株高的测定 | 第22页 |
2.1.4.2 甘蔗鲜重的测定 | 第22页 |
2.1.4.3 甘蔗叶面积的测定 | 第22页 |
2.1.4.4 甘蔗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2页 |
2.1.4.5 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测定 | 第22页 |
2.1.4.6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 | 第22页 |
2.1.4.7 内源激素(IAA/CTK/ETH)含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2.1.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2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3-33页 |
2.2.1 PCR检测结果 | 第23页 |
2.2.2 农艺性状分析 | 第23-27页 |
2.2.2.1 甘蔗与黑穗病菌长期互作中株高的变化 | 第24页 |
2.2.2.2 甘蔗与黑穗病菌长期互作中鲜重的变化 | 第24-25页 |
2.2.2.3 甘蔗与黑穗病菌长期互作中叶面积的变化 | 第25-26页 |
2.2.2.4 甘蔗与黑穗病菌长期互作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26-27页 |
2.2.3 甘蔗与黑穗病菌长期互作中抗性相关酶活性变化 | 第27-30页 |
2.2.3.1 几丁质酶活性变化 | 第27-28页 |
2.2.3.2 β-1,3-葡聚糖酶活性变化 | 第28-29页 |
2.2.3.3 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 | 第29-30页 |
2.2.4 甘蔗与黑穗病菌长期互作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 第30-33页 |
2.2.4.1 生长素(IAA)含量变化 | 第30-31页 |
2.2.4.2 细胞分裂素(CTK)含量变化 | 第31-32页 |
2.2.4.3 乙烯(ETH)含量变化 | 第32-33页 |
2.3 讨论 | 第33-35页 |
2.4 小结 | 第35-36页 |
3 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36-5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3.1.2 仪器与试剂 | 第36页 |
3.1.3 方法 | 第36-38页 |
3.1.3.1 蛋白样品制备 | 第36页 |
3.1.3.2 蛋白质样品定量与酶解 | 第36-37页 |
3.1.3.3 用iTRAQ试剂标记 | 第37页 |
3.1.3.4 高pH值C18反相色谱柱进行第一维多肽分离 | 第37页 |
3.1.3.5 纳升液相结合LTQ-Orbitrap质谱分析 | 第37-38页 |
3.1.3.6 质谱数据的蛋白质数据库搜寻鉴定 | 第38页 |
3.1.3.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8-51页 |
3.2.1 总蛋白鉴定情况 | 第38-40页 |
3.2.1.1 总蛋白GO注释 | 第38-39页 |
3.2.1.2 总蛋白KEGG注释 | 第39-40页 |
3.2.2 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 第40-51页 |
3.2.2.1 差异表达蛋白GO富集分析 | 第40-43页 |
3.2.2.2 差异表达蛋白KEGG富集分析 | 第43页 |
3.2.2.3 光合作用相关差异表达蛋白 | 第43-46页 |
3.2.2.4 抗氧化相关差异表达蛋白 | 第46-49页 |
3.2.2.5 钙信号通路相关差异表达蛋白 | 第49-50页 |
3.2.2.6 苯丙烷类代谢相关差异表达蛋白 | 第50页 |
3.2.2.7 激素相关差异表达蛋白 | 第50-51页 |
3.3 讨论 | 第51-53页 |
3.4 小结 | 第53-55页 |
4 全文结论 | 第55-56页 |
4.1 问题与展望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8页 |
附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