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枝梗角度与粒形的QTL定位及遗传分析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符号与缩略语英汉对照第10-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32页
    1.1 水稻产量与品质改良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 水稻枝梗角度的遗传学研究第15-18页
        1.2.1 枝梗角度遗传分析第16页
        1.2.2 枝梗角度基因的定位第16-17页
        1.2.3 枝梗角度基因的克隆第17页
        1.2.4 枝梗角度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第17-18页
    1.3 水稻粒形相关性状研究进展第18-20页
        1.3.1 粒长的遗传研究进展第18-19页
        1.3.2 粒宽的遗传研究进展第19页
        1.3.3 长宽比的遗传研究进展第19-20页
        1.3.4 粒厚的遗传研究进展第20页
    1.4 植物的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第20-21页
    1.5 QTL定位的原理第21-30页
        1.5.1 QTL作图群体选择第21-25页
        1.5.2 遗传标记选择第25-29页
        1.5.3 QTL定位方法第29-30页
    1.6 野生稻优良的基因库第30-32页
        1.6.1 野生稻研究进展第30-31页
        1.6.2 长雄蕊野生稻研究进展第31-32页
第二章 枝梗角度的定位与分析第32-4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2-37页
        2.1.1 供试材料第32页
        2.1.2 酶及各种化学试剂第32-33页
        2.1.3 作图群体构建第33页
        2.1.4 性状调查第33页
        2.1.5 分子标记筛选第33页
        2.1.6 基因型鉴定第33-36页
        2.1.7 遗传图谱构建第36页
        2.1.8 栽培稻和野生稻的OsLG1基因上游调控区测序第36页
        2.1.9 田间种植与回交群体构建第36-37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7-46页
        2.2.1 亲本及F2群体表型分析第37-39页
        2.2.2 F2群体基因型数据分析第39-40页
        2.2.3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40-42页
        2.2.4 枝梗角度QTL定位分析第42-44页
        2.2.5 qBA-4-2候选基因OsLG1上游调控区域序列比对分析第44-46页
    2.3 结果讨论第46-49页
        2.3.1 枝梗角度QTL定位结果的讨论第46-47页
        2.3.2 长雄蕊野生稻遗传图谱的构建第47页
        2.3.3 环境对枝梗角度性状的影响第47-49页
第三章 粒形QTL定位与分析第49-5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9-50页
        3.1.1 供试材料第49页
        3.1.2 酶及各种化学试剂第49页
        3.1.3 作图群体构建第49页
        3.1.4 粒形性状调查第49页
        3.1.5 分子标记筛选第49-50页
        3.1.6 基因型鉴定第50页
        3.1.7 遗传图谱构建第50页
        3.1.8 田间种植与回交群体构建第50页
    3.2 粒形结果与分析第50-56页
        3.2.1 亲本及F_2群体粒形性状表现第50-53页
        3.2.2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53页
        3.2.3 粒形QTL定位分析第53-56页
    3.3 结果讨论第56-59页
        3.3.1 粒形QTL定位结果的讨论第56-58页
        3.3.2 籼粳杂交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分析第58-59页
第四章 总的结论第59-61页
    4.1 枝梗角度性状第59-60页
    4.2 粒形性状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71页
附录第71-79页
    附录一 实验室仪器第71-72页
    附录二 2016年F_2群体枝梗角度表型数据第72-74页
    附录三 2017年F_2群体枝梗角度表型数据第74-76页
    附录四 02428/长粒香稻F_2群体粒形表型数据第76-79页
致谢第79-8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宁绍平原、澧阳平原水稻驯化速率区域差异及原因解释
下一篇:水稻纹枯病菌群体遗传及其对几种常用药剂的抗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