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1-14页 |
1.3.1 旅游扶贫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乡村旅游扶贫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3 乡村旅游产业链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4 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有关概述和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2.1 旅游产业链定义 | 第17-18页 |
2.2 乡村旅游扶贫机制 | 第18-20页 |
2.3 乡村旅游扶贫有关基础理论 | 第20-23页 |
2.3.1 产业链理论 | 第20-21页 |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1-22页 |
2.3.3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2页 |
2.3.4 系统论 | 第22-23页 |
第3章 井冈山乡村旅游扶贫实践 | 第23-38页 |
3.1 井冈山旅游扶贫概况 | 第23-26页 |
3.1.1 井冈山旅游扶贫总体思路 | 第23页 |
3.1.2 井冈山乡村旅游扶贫开展情况 | 第23-24页 |
3.1.3 案例点1—坝上村 | 第24-25页 |
3.1.4 案例点2—神山村 | 第25-26页 |
3.2 案例点乡村旅游产业链扶贫参与主体:多主体协作 | 第26-32页 |
3.2.1 政府层面 | 第26-28页 |
3.2.2 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及第一书记)层面 | 第28-29页 |
3.2.3 企业层面 | 第29-30页 |
3.2.4 游客层面 | 第30-31页 |
3.2.5 贫困户层面 | 第31-32页 |
3.3 案例点乡村旅游产业链扶贫贫困户参与程度:多因素综合影响 | 第32-35页 |
3.3.1 资源因素 | 第32页 |
3.3.2 劳动力因素 | 第32-33页 |
3.3.3 性别、年龄、学历因素 | 第33-34页 |
3.3.4 获取信息渠道因素 | 第34页 |
3.3.5 其他因素 | 第34-35页 |
3.4 案例点乡村旅游产业链构建:多链条关联 | 第35-38页 |
3.4.1 空间链 | 第35页 |
3.4.2 产品链 | 第35-36页 |
3.4.3 协作链 | 第36-37页 |
3.4.4 价值链 | 第37-38页 |
第4章 产业链视角下乡村旅游扶贫机制 | 第38-50页 |
4.1 空间链维度:乡村旅游扶贫决策机制 | 第38-40页 |
4.1.1 旅游扶贫的决策参与者和决策内容 | 第39-40页 |
4.1.2 乡村旅游扶贫决策的制定与执行 | 第40页 |
4.2 产品链维度:乡村旅游扶贫动力机制 | 第40-44页 |
4.2.1 乡村旅游扶贫的动力来源 | 第41-43页 |
4.2.2 乡村旅游扶贫动力机制的运行 | 第43-44页 |
4.3 协作链维度:乡村旅游扶贫协调机制 | 第44-45页 |
4.3.1 乡村旅游扶贫协作方式 | 第44-45页 |
4.3.2 乡村旅游扶贫协调机制的运行 | 第45页 |
4.4 价值链维度:乡村旅游利益分配机制 | 第45-47页 |
4.4.1 旅游扶贫利益的表现形式 | 第45-46页 |
4.4.2 乡村旅游扶贫的利益相关者及其诉求 | 第46页 |
4.4.3 乡村旅游扶贫利益共享机制 | 第46-47页 |
4.5 乡村旅游扶贫四大机制之间协同运行 | 第47-50页 |
第5章 结论和启示 | 第50-54页 |
5.1 结论 | 第50-51页 |
5.2 乡村旅游扶贫机制作用效果提升的对策建议 | 第51-52页 |
5.2.1 向区域内外整合和延伸产业链 | 第51页 |
5.2.2 进一步夯实乡村旅游发展基础 | 第51-52页 |
5.2.3 健全考核机制 | 第52页 |
5.2.4 构建监督管理机制 | 第52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