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1.2.1 人教版数学教材的简介 | 第12页 |
1.2.2 美国Glencoe Math教材的简介 | 第12-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3-14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第2章 初中数学教材对比的研究综述 | 第18-23页 |
2.1 国内初中数学教材对比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2.2 中美初中数学教材对比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2.3 综述 | 第21-22页 |
2.4 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第3章 中美两国数学课程的介绍 | 第23-31页 |
3.1 中美两国的教育体制 | 第23-24页 |
3.2 中美两国义务教育阶段学制的比较 | 第24-25页 |
3.3 中美两国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比较 | 第25-31页 |
3.3.1 中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 | 第25-26页 |
3.3.2 中美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 第26-27页 |
3.3.3 中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 | 第27-29页 |
3.3.4 中美初中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内容的对比 | 第29-31页 |
第4章 中美初中数学教材的宏观比较 | 第31-42页 |
4.1 中美教材的整体编写体例 | 第31-33页 |
4.2 中美初中数学教材的章结构示意图 | 第33-37页 |
4.2.1 中美教材的章结构图 | 第33-35页 |
4.2.2 章结构的比较结论 | 第35-37页 |
4.3 中美初中数学教材整体编排的比较 | 第37-42页 |
4.3.1 中美教材整体章数和页数的说明 | 第37-38页 |
4.3.2 中美教材三大知识内容章节编排的比较 | 第38-42页 |
第5章 中美初中数学教材的微观比较 | 第42-63页 |
5.1 知识点容量的比较 | 第42-49页 |
5.1.1 数与代数——方程 | 第42-44页 |
5.1.2 图形与几何——三角形 | 第44-46页 |
5.1.3 概率与统计 | 第46-49页 |
5.2 课程内容呈现的比较 | 第49-61页 |
5.3 习题结构的设置 | 第61-63页 |
第6章 中美初中数学教材中经典体例的比较 | 第63-79页 |
6.1 数与代数经典体例——一元一次方程 | 第63-70页 |
6.1.1 章节编排及课程标准的比较(宏观) | 第63-65页 |
6.1.2 概念的引入 | 第65-66页 |
6.1.3 概念的表述 | 第66-67页 |
6.1.4 例题的解题过程 | 第67-68页 |
6.1.5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 第68-69页 |
6.1.6 呈现次数/组织结构 | 第69-70页 |
6.1.7 数学史的融入 | 第70页 |
6.2 图形与几何经典体例——勾股定理 | 第70-76页 |
6.2.1 章节编排及课程标准的比较(宏观) | 第70-71页 |
6.2.2 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 | 第71-72页 |
6.2.3 定理的证明方法 | 第72-73页 |
6.2.4 编排顺序 | 第73页 |
6.2.5 例题的解题过程 | 第73-74页 |
6.2.6 定理的应用 | 第74页 |
6.2.7 数学史的融入 | 第74-75页 |
6.2.8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 第75-76页 |
6.3 概率与统计经典体例——简单随机事件的概率 | 第76-79页 |
6.3.1 章节编排及课程标准的比较(宏观) | 第76页 |
6.3.2 概率概念的引入 | 第76-77页 |
6.3.3 例题的解题过程 | 第77页 |
6.3.4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 第77-78页 |
6.3.5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性 | 第78-79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教材编写建议 | 第79-8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9-82页 |
7.2 教材编写建议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