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4页 |
1.1 病原物概述 | 第12-15页 |
1.1.1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 | 第12页 |
1.1.2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 | 第12-13页 |
1.1.3 李属坏死环斑病毒 | 第13-14页 |
1.1.4 李痘病毒 | 第14-15页 |
1.2 植物病原物鉴定检测方法 | 第15-23页 |
1.2.1 植物病原物传统鉴定检测方法 | 第15-16页 |
1.2.2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6-18页 |
1.2.3 恒温扩增技术 | 第18-23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技术研究 | 第24-3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30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5-26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1.4 引物设计 | 第27-28页 |
2.1.5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 | 第28页 |
2.1.6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P.s.pv.lachrymans特异性分析 | 第28-29页 |
2.1.7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P.s.pv.lachrymans灵敏度分析 | 第29页 |
2.1.8 植物样品检测 | 第29-3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2.2.1 样品验证 | 第30页 |
2.2.2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P.s.pv.lachrymans的特异性分析 | 第30-32页 |
2.2.3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P.s.pv.lachrymans的灵敏度分析 | 第32-34页 |
2.2.4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技术对于P.s.pv.lachrymans田间样品检测的可行性分析 | 第34-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技术研究 | 第36-4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0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6-37页 |
3.1.3 植物总RNA提取 | 第37-38页 |
3.1.4 引物设计 | 第38-39页 |
3.1.5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CGMMV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 | 第39-40页 |
3.1.6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CGMMV特异性分析 | 第40页 |
3.1.7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CGMMV灵敏度分析 | 第4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1页 |
3.2.1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CGMMV的引物筛选 | 第40-41页 |
3.2.1.1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CGMMV的特异性分析 | 第40-41页 |
3.2.2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灵敏度分析 | 第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李属坏死环斑病毒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技术研究 | 第42-5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6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2页 |
4.1.3 病毒材料RNA提取 | 第42页 |
4.1.4 引物设计 | 第42-43页 |
4.1.5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PNRSV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 | 第43-44页 |
4.1.6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PNRSV的特异性分析 | 第44页 |
4.1.7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PNRSV的灵敏度分析 | 第44-46页 |
4.1.8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PNRSV田间样品 | 第4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4.2.1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PNRSV引物组筛选 | 第46-47页 |
4.2.2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PNRSV特异性分析 | 第47-48页 |
4.2.3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PNRSV的灵敏度分析 | 第48-49页 |
4.2.4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PNRSV田间样品 | 第49-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李痘病毒重组酶聚合酶恒温扩增检测技术研究 | 第51-5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5.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1-52页 |
5.1.3 病毒材料总RNA提取 | 第52页 |
5.1.4 产物DNA纯化步骤 | 第52-53页 |
5.1.5 引物设计 | 第53页 |
5.1.6 RPA检测PPV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 | 第53-54页 |
5.1.7 RPA检测PPV特异性分析 | 第54页 |
5.1.8 RPA检测PPV灵敏度分析 | 第54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6页 |
5.2.1 RPA检测PPV特异性分析 | 第54-55页 |
5.2.2 RPA检测PPV灵敏度分析 | 第55-5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