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风险的理论研究 | 第15-24页 |
2.1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2.1.1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 | 第15页 |
2.1.2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风险 | 第15页 |
2.1.3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风险特征 | 第15-16页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3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违约风险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2.3.1 被动违约与理性违约理论 | 第19-20页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0页 |
2.4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风险违约因素的特征分析 | 第20-22页 |
2.4.1 借款人特征与违约风险 | 第20-21页 |
2.4.2 房产特征与违约风险 | 第21页 |
2.4.3 贷款特征与违约风险 | 第21-22页 |
2.4.4 宏观经济特征与违约风险 | 第22页 |
2.5 个人住房贷款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 | 第22-24页 |
2.5.1 贷款违约风险评估方法 | 第22-23页 |
2.5.2 评估方法的比较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苏州市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风险状况 | 第24-32页 |
3.1 苏州市公积金事业发展历程 | 第24-26页 |
3.1.1 住房公积金归集(缴存)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第24-25页 |
3.1.2 住房公积金使用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第25页 |
3.1.3 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第25-26页 |
3.2 国外具有代表性公积金制度 | 第26-27页 |
3.2.1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模式 | 第26页 |
3.2.2 德国住房储蓄银行模式 | 第26-27页 |
3.2.3 美国现用的抵押式贷款体系 | 第27页 |
3.3 苏州市公积金管理中心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发展情况 | 第27-28页 |
3.4 苏州市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操作流程 | 第28-29页 |
3.5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表现 | 第29-32页 |
第四章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 | 第32-47页 |
4.1 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与原则 | 第32-33页 |
4.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32页 |
4.1.2 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 | 第32-33页 |
4.2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33-44页 |
4.2.1 初步指标群 | 第33-34页 |
4.2.2 相关性分析 | 第34-38页 |
4.2.3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8-44页 |
4.3 确定评价标准 | 第44-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7-53页 |
5.1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 第47-52页 |
5.1.1 建立层次结构图 | 第47页 |
5.1.2 构造判断矩阵 | 第47-48页 |
5.1.3 数据获取 | 第48页 |
5.1.4 一致性检验 | 第48-49页 |
5.1.5 层次单排序相对权重 | 第49-51页 |
5.1.6 指标权重层次总排序 | 第51-52页 |
5.2 违约风险评价模型 | 第52页 |
5.2.1 评分模型的建立 | 第5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风险评估实证分析 | 第53-63页 |
6.1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53页 |
6.2 风险评价 | 第53-63页 |
6.2.1 违约风险的级别划分 | 第53-54页 |
6.2.2 贷款余额风险评价 | 第54-6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7.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图表目录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78页 |
附录1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风险评估指标选取专家问卷 | 第70-73页 |
附录2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专家问卷 | 第73-76页 |
附录3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情况抽样调查问卷 | 第76-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