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土地法论文--农业土地法论文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引言第12-14页
第1章 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制度基础理论阐释第14-21页
    1.1 “一户一宅”制度的概念和特征第14-16页
        1.1.1 针对“一户”的概念第14-15页
        1.1.2 针对“一宅”的定义第15页
        1.1.3 农村宅基地的特征第15-16页
    1.2 “一户一宅”制度产生的历史演变第16-18页
        1.2.1 土地改革初级阶段(1947-1982年)第16页
        1.2.2 土地改革深化阶段(1982-2004)第16-17页
        1.2.3 土地改革法制阶段(2004-2007)第17-18页
        1.2.4 土地改革完善阶段(2007-)第18页
    1.3 “一户一宅”制度存在的价值分析第18-21页
        1.3.1 是保障我国社会民生的基础第19页
        1.3.2 是提升我国发展效率的根本第19-20页
        1.3.3 是促进农村集体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必要手段第20-21页
第2章 我国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制度实施现状分析第21-30页
    2.1 宅基地登记及管理混乱第21-23页
        2.1.1 宅基地的申请第21-22页
        2.1.2 宅基地的审批第22页
        2.1.3 宅基地的丈量第22-23页
    2.2 “一户多宅”、超面积、违法占地现象较为普遍第23-25页
        2.2.1 旧宅不退出第23-24页
        2.2.2 超面积违建第24页
        2.2.3 强占违建第24-25页
    2.3 宅基地利用率低、闲置率高第25-27页
        2.3.1 闲置总量居高不下第25-26页
        2.3.2 空心村现象普遍存在第26-27页
    2.4 农民融资困难第27-28页
        2.4.1 农民融资缺乏必要的标的物第27页
        2.4.2 农民融资规模相对较低第27-28页
    2.5 宅基地隐性交易第28-30页
        2.5.1 经济需求促使了隐性交易的出现第28页
        2.5.2 隐性交易的普遍性第28-29页
        2.5.3 隐性交易的实质危害第29-30页
第3章 新型城镇化视阈下的“一户一宅”理论检视第30-37页
    3.1 “一户一宅”制度是是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法律基石第30-31页
        3.1.1 是维持中国社会的稳定器第30页
        3.1.2 是对农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第30-31页
        3.1.3 是对社会公平的维持第31页
    3.2 传承与完善“一户一宅”制度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意义重大第31-33页
        3.2.1 “一户一宅”制度的传承意义第31-32页
        3.2.2 “一户一宅”制度的完善意义第32-33页
    3.3 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制度的立法现状检视第33-37页
        3.3.1 户宅认定法律缺失第33-34页
        3.3.2 宅基地取得、收回缺少监督与救济机制第34-35页
        3.3.3 宅基地法定收回情形偏少,退出机制不畅第35-37页
第4章 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制度完善的具体路径第37-43页
    4.1 登记确权是宅基地“一户一宅”制度分配改革的基础第37-38页
        4.1.1 形成以村委会为核心的管理机构第37页
        4.1.2 形成以居民身份证的综合登记体系第37-38页
        4.1.3 逐步实现个人信息的全国联网第38页
    4.2 完善“一户一宅”立法应与户籍制度改革同步第38-39页
        4.2.1 明确限定宅基地的申请人第38-39页
        4.2.2 明确限定“一户一宅”的法律边界第39页
        4.2.3 明确限定宅基地应用的法律责任第39页
    4.3 探索构建“一户一宅’制度下有偿收回、无偿收回和补偿收回的宅基地退出机制第39-41页
        4.3.1 有效增加无偿收回方式的内容范畴第40页
        4.3.2 充分界定有偿收回与补偿收回方式的区别第40-41页
        4.3.3 明确宅基地的继承规范第41页
    4.4 合理完善宅基地使用权申请、取得、收回、退出的监督机制第41-43页
结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律机制研究
下一篇:代驾发生交通事故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