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1.2 电池热管理系统 | 第11-12页 |
1.3 电池热管理的国内外现状 | 第12-19页 |
1.3.1 单体电池的研究 | 第12-15页 |
1.3.2 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锂离子电池热特性分析 | 第20-29页 |
2.1 电动汽车对电池组的要求 | 第20-21页 |
2.2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优势 | 第21-23页 |
2.3 锂离子电池组的安全性和温度范围 | 第23-25页 |
2.3.1 锂离子电池组的安全性 | 第23-24页 |
2.3.2 动力Li FePO_4电池组的温度范围 | 第24-25页 |
2.4 Li FePO_4电池生热原理 | 第25-27页 |
2.4.1 Li FePO_4电池内部结构 | 第25-26页 |
2.4.2 Li FePO_4电池反应原理 | 第26页 |
2.4.3 Li FePO_4电池的产热 | 第26-27页 |
2.5 Li FePO_4电池传热特性 | 第27-28页 |
2.6 本章小节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锂离子电池热分析模型及其温度特性 | 第29-47页 |
3.1 电池热分析模型 | 第29-31页 |
3.2 磷酸铁锂电池的建模热分析 | 第31-35页 |
3.2.1 单体电池的计算模型 | 第31-32页 |
3.2.2 单体电池的运行工况 | 第32页 |
3.2.3 单体电池的材料属性 | 第32-34页 |
3.2.4 网格划分和质量检查 | 第34页 |
3.2.5 边界条件与载荷的设置 | 第34-35页 |
3.3 不同放电条件下电池的温度场分析 | 第35-44页 |
3.3.1 放电倍率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35-39页 |
3.3.2 环境温度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39-43页 |
3.3.3 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 磷酸铁锂电池热分析模型验证 | 第44-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新型锂离子电池组空冷散热系统 | 第47-68页 |
4.1 电池组仿真与实验对比 | 第47-51页 |
4.1.1 前处理设置 | 第47-48页 |
4.1.2 仿真设置 | 第48-49页 |
4.1.3 仿真结果与实验对比分析 | 第49-51页 |
4.2 一般风冷电池组结构 | 第51-56页 |
4.2.1 计算模型 | 第51-52页 |
4.2.2 参数条件及模拟设置 | 第52页 |
4.2.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2-56页 |
4.3 新型空冷电池热管理系统 | 第56-64页 |
4.3.1 新型电池热管理系统模型 | 第56-57页 |
4.3.2 新型系统流量分配方案 | 第57-58页 |
4.3.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8-64页 |
4.4 多进.空冷电池热管理系统特性分析 | 第64-67页 |
4.4.1 箱体侧边进.倾角不同情况 | 第64-66页 |
4.4.2 新型空冷电池组功率消耗情况 | 第66-67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67-68页 |
第五章 新型空冷电池组的优化分析 | 第68-87页 |
5.1 侧边两个进.的设计优化 | 第68-73页 |
5.2 侧边单进.的设计 | 第73-79页 |
5.2.1 单进.质量流量分配方案 | 第73页 |
5.2.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3-76页 |
5.2.3 侧面单进.系统的优化 | 第76-79页 |
5.3 侧边三个进.的优化设计 | 第79-84页 |
5.3.1 三个进.质量流量分配方案 | 第80页 |
5.3.2 三个进.的仿真结果分析 | 第80-82页 |
5.3.3 侧面三个进.系统的优化 | 第82-84页 |
5.4 侧边进气.数量不同时的综合比较 | 第84-85页 |
5.5 本章小节 | 第85-8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87-88页 |
2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附页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