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界面理念下街道立面整合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3-3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22页 |
1.1.1 题目来源 | 第13页 |
1.1.2 城市街道立面的整合趋势 | 第13-15页 |
1.1.3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1.4 研究意义 | 第19-22页 |
1.2 公共界面理念 | 第22-27页 |
1.2.1 城市公共界面的理念 | 第22-23页 |
1.2.2 街道公共界面的概念 | 第23-24页 |
1.2.3 街道公共界面的功能 | 第24-25页 |
1.2.4 街道立面整合 | 第25-27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 第27-2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28-30页 |
2 街道立面整合的建筑尺度控制 | 第30-47页 |
2.1 建筑立面尺度层级的概念 | 第30-33页 |
2.1.1 公共尺度 | 第30-31页 |
2.1.2 人体工程尺度 | 第31-32页 |
2.1.3 尺度层级 | 第32-33页 |
2.2 建筑尺度层级控制的模数法则 | 第33-38页 |
2.2.1 模数体系的形式特征 | 第33-35页 |
2.2.2 模数体系的类型 | 第35-36页 |
2.2.3 模数的运用对街道立面尺度层级的塑造 | 第36-38页 |
2.3 建筑尺度层级控制的透明性法则 | 第38-43页 |
2.3.1 现象透明性的主要形式特征 | 第38-39页 |
2.3.2 透明性法则在尺度层级控制上的应用 | 第39-43页 |
2.4 建筑公共尺度的表皮化设计 | 第43-47页 |
2.4.1 建筑表皮的分类 | 第43-44页 |
2.4.2 表皮的公共尺度 | 第44-46页 |
2.4.3 表皮化公共尺度的生成条件 | 第46-47页 |
3 街道立面整合的连续立面架构 | 第47-62页 |
3.1 街道连续界面的特征 | 第47-52页 |
3.1.1 建筑的临街密度 | 第47-49页 |
3.1.2 视觉样态的同韵 | 第49-50页 |
3.1.3 街道界面的自相似特征 | 第50-52页 |
3.2 建筑连续样态的形成 | 第52-55页 |
3.2.1 同形比邻 | 第52-53页 |
3.2.2 异形拼贴 | 第53-54页 |
3.2.3 整体连续 | 第54-55页 |
3.3 建筑风格的群化 | 第55-58页 |
3.3.1 建筑样式的群化 | 第55-56页 |
3.3.2 建筑色彩的群化 | 第56-58页 |
3.4 自适应下的趋同 | 第58-62页 |
3.4.1 方位导致的趋同连续 | 第58-59页 |
3.4.2 地域情境关联的趋同样态 | 第59-60页 |
3.4.3 气候适应下的建筑特征趋同 | 第60-62页 |
4 街道立面整合的视觉文化传达 | 第62-78页 |
4.1 街道立面视觉文化的传达趋向 | 第62-66页 |
4.1.1 建筑表皮信息化 | 第62-63页 |
4.1.2 街道立面视觉文化的特征 | 第63-64页 |
4.1.3 国内外对街道视觉文化的管理策略 | 第64-66页 |
4.2 街道立面视觉文化传达的引导策略 | 第66-69页 |
4.2.1 地域识别 | 第67页 |
4.2.2 时尚特征的传达 | 第67页 |
4.2.3 街道夜景的视觉管理 | 第67-69页 |
4.3 街道的传统印象表达 | 第69-72页 |
4.3.1 传统风格印象的表达 | 第69-70页 |
4.3.2 原有结构的再利用 | 第70-71页 |
4.3.3 地方色彩的强化 | 第71-72页 |
4.4 生活情境的视觉呈现 | 第72-78页 |
4.4.1 接引式界面元素 | 第72-73页 |
4.4.2 围墙及绿植 | 第73-75页 |
4.4.3 特征化的底部界面 | 第75-76页 |
4.4.4 街面信息载体 | 第76-78页 |
5 结语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