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OFOST模型的高温热害对江苏省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模拟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2.1 作物模型的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1.2.2 高温热害的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资料选取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4.1 所需资料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江苏省近50年气候变化分析 | 第16-32页 |
2.1 资料与方法 | 第16-17页 |
2.2 结果分析 | 第17-23页 |
2.2.1 苏气温变化 | 第17-20页 |
2.2.2 苏日照时数变化 | 第20-22页 |
2.2.3 江苏降水量变化 | 第22页 |
2.2.4 高温日数变化 | 第22-23页 |
2.3 气候周期变化分析 | 第23-27页 |
2.4 生育期气候资源分布 | 第27-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模型简介及验证 | 第32-38页 |
3.1 作物生长模型简介 | 第32-34页 |
3.2 作物模型适应性验证 | 第34-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不同发育期高温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 第38-56页 |
4.1 水稻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适宜温度 | 第38-39页 |
4.2 仅改变日最高气温 | 第39-43页 |
4.3 同时改变日最高、最低气温 | 第43-53页 |
4.3.1 高温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2 高温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44-48页 |
4.3.3 高温对水稻生长过程的影响 | 第48-53页 |
4.4 两种不同高温方式减产率对比 | 第53-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6-61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6-58页 |
5.2 讨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5.3 特色与创新点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