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5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光催化的应用 | 第10-11页 |
1.2.1 分解水制备氢气 | 第10页 |
1.2.2 降解污水 | 第10-11页 |
1.3 光催化的反应机理 | 第11-14页 |
1.3.1 能带理论 | 第11-13页 |
1.3.2 光催化理论 | 第13-14页 |
1.4 光催化反应的基本类型 | 第14-16页 |
1.5 铋基光催化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5.1 Bi_2O_3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5.2 BiVO_4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5.3 卤氧化铋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6 Aurivillius型铋基光催化材料 | 第19-24页 |
1.6.1 钨酸铋 | 第19-22页 |
1.6.4 氟铌酸铋 | 第22-24页 |
1.7 小结 | 第24-25页 |
第2章 分级多孔状BiF_3-Bi_2NbO_5F核-壳结构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25-47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29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26-27页 |
2.2.2 合成 | 第27页 |
2.2.3 表征 | 第27页 |
2.2.4 光催化活性测试 | 第27-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45页 |
2.3.1 物相分析 | 第29页 |
2.3.2 形态分析 | 第29-31页 |
2.3.3 结构成分分析 | 第31-34页 |
2.3.4 形成机理研究 | 第34-36页 |
2.3.5 溶剂组成的影响 | 第36-38页 |
2.3.6 氮吸附-脱附 | 第38-39页 |
2.3.7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 第39-40页 |
2.3.8 光催化活性和机制 | 第40-44页 |
2.3.9 形貌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2.4 小结 | 第45-47页 |
第3章 Aurivillius型Bi_2Ti_O4F_2分级空心球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47-56页 |
3.1 引言 | 第47-4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8-50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3.2.2 合成方法 | 第49页 |
3.2.3 表征 | 第49-50页 |
3.2.4 光催化活性测试 | 第50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50-55页 |
3.3.1 物相分析 | 第50-51页 |
3.3.2 形貌分析 | 第51-52页 |
3.3.3 溶剂组成的影响 | 第52-54页 |
3.3.4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 第54页 |
3.3.5 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54-55页 |
3.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Bi2_O_2CO_3纳米片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56-63页 |
4.1 引言 | 第56-5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7-58页 |
4.2.1 主要原料与仪器 | 第57页 |
4.2.2 Bi_2O_2CO_3纳米片的制备 | 第57-58页 |
4.2.3 表征 | 第58页 |
4.2.4 光催化活性测试 | 第5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2页 |
4.3.1 物相分析 | 第59页 |
4.3.2 形貌分析 | 第59-60页 |
4.3.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 第60-61页 |
4.3.4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61-62页 |
4.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