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1.4.1 本文的创新 | 第19页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中小制造企业和信用评级相关理论 | 第21-33页 |
2.1 中小制造企业理论 | 第21-26页 |
2.1.1 中小制造企业的界定 | 第21-23页 |
2.1.2 中小制造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 第23-24页 |
2.1.3 中小制造企业现状分析 | 第24-25页 |
2.1.4 中小制造企业的信用分析 | 第25-26页 |
2.2 信用评级理论 | 第26-33页 |
2.2.1 信用评级的定义 | 第26页 |
2.2.2 信用评级的特征 | 第26-27页 |
2.2.3 信用评级的分类 | 第27-28页 |
2.2.4 信用评级的作用 | 第28-29页 |
2.2.5 信用评级的方法 | 第29-33页 |
第三章 中小制造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设计 | 第33-41页 |
3.1 国内外评级机构的指标体系经验借鉴 | 第33-35页 |
3.1.1 穆迪和标准普尔的指标体系经验借鉴 | 第33-34页 |
3.1.2 中诚信和大公国际的指标体系经验借鉴 | 第34-35页 |
3.2 中小制造企业信用评级指标筛选原则和步骤 | 第35-37页 |
3.2.1 指标的筛选原则 | 第35-36页 |
3.2.2 指标的筛选步骤 | 第36-37页 |
3.3 中小制造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37-41页 |
3.3.1 盈利能力指标 | 第37-38页 |
3.3.2 偿债能力指标 | 第38页 |
3.3.3 资产营运能力指标 | 第38-39页 |
3.3.4 成长能力指标 | 第39-41页 |
第四章 中小制造企业信用评级模型构建 | 第41-50页 |
4.1 模型构建方法——因子分析 | 第41-43页 |
4.1.1 因子分析的概念及原理 | 第41页 |
4.1.2 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41-43页 |
4.2 样本数据 | 第43-44页 |
4.2.1 选取样本的原则 | 第43页 |
4.2.2 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43-44页 |
4.3 利用因子分析构建中小制造企业信用评级模型 | 第44-50页 |
4.3.1.相关性分析与数据检验 | 第44-45页 |
4.3.2 因子提取 | 第45-46页 |
4.3.3 因子载荷矩阵 | 第46-48页 |
4.3.4 因子得分 | 第48-50页 |
第五章 中小制造企业信用评级标准确定 | 第50-57页 |
5.1 评级标准确定方法——聚类分析 | 第50-53页 |
5.1.1 聚类分析的概念及原理 | 第50页 |
5.1.2 聚类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50-53页 |
5.2 基于因子分析的聚类分析确定企业信用评级标准 | 第53-57页 |
5.2.1 聚类分析实证过程 | 第53-55页 |
5.2.2 聚类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7-60页 |
6.1 结论 | 第57-58页 |
6.2 建议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