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钢结构论文

磁记忆检测建筑钢结构损伤的量化评判方法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4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2 常规无损检测技术优缺点概述第12-14页
        1.2.1 射线探伤检测第12页
        1.2.2 超声波探伤检测第12-13页
        1.2.3 涡流探伤检测第13-14页
        1.2.4 渗透法探伤检测第14页
    1.3 基于磁性原理钢材料检测技术研究概述第14-19页
        1.3.1 磁粉检测法第14-15页
        1.3.2 磁巴克豪森噪声检测法第15-16页
        1.3.3 新磁吸收检测技术理论第16-17页
        1.3.4 磁声发射检测技术第17页
        1.3.5 漏磁法检测第17-18页
        1.3.6 金属磁记忆法第18-19页
    1.4 磁记忆无损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3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2 建筑钢结构磁记忆检测基本理论第24-36页
    2.1 物质的磁性及分类第24页
    2.2 钢材的加工处理对磁性能的影响第24-27页
        2.2.1 建筑结构用钢概述第24-25页
        2.2.2 碳素钢与合金钢第25-26页
        2.2.3 钢材的加工处理对磁性能的影响第26-27页
    2.3 钢材的微观结构对磁性能的影响第27-28页
    2.4 建筑钢材料的磁现象第28-31页
        2.4.1 磁畴理论第28-29页
        2.4.2 磁致伸缩第29-30页
        2.4.3 磁弹性能第30-31页
    2.5 磁记忆检测机理第31-35页
        2.5.1 机理相关理论第31-32页
        2.5.2 机理模型第32-34页
        2.5.3 金属磁记忆的力—磁作用第34-35页
    2.6 本章小结第35-36页
3 建筑钢结构磁记忆信号的检测第36-50页
    3.1 引言第36页
    3.2 试验方案的总体安排第36页
    3.3 试验材料及检测设备第36-38页
        3.3.1 试验材料第36-37页
        3.3.2 检测设备第37-38页
    3.4 试验方案第38-39页
        3.4.1 试样制备第38页
        3.4.2 拉伸试验方案第38-39页
        3.4.3 数据读取和处理第39页
    3.5 静拉伸过程中不同应力状态下磁记忆信号特征第39-47页
        3.5.1 初始阶段磁记忆信号特征第39-41页
        3.5.2 弹性加载阶段磁记忆信号变化特征第41-43页
        3.5.3 塑性加载阶段磁记忆信号变化特征第43-44页
        3.5.4 断裂阶段磁记忆信号变化特征第44-45页
        3.5.5 离线卸载后磁记忆信号变化特征第45-47页
    3.6 拉伸试验的磁记忆信号特征分析第47-48页
    3.7 本章小结第48-50页
4 磁记忆检测建筑钢结构量化评判方法的建立第50-68页
    4.1 引言第50-51页
    4.2 试验方案第51-52页
    4.3 应力集中、残余应力及缺陷之间的关系第52-53页
    4.4 金属磁记忆信号的几个特征第53-54页
        4.4.1 金属磁记忆信号H p过零点位置第53页
        4.4.2 信号在检测方向上的梯度 K=ΔH_p /ΔL_x第53-54页
        4.4.3 一阶微分金属磁记忆信号的波峰-波谷之间的差值DH第54页
    4.5 试验结果分析第54-66页
        4.5.1 金属磁记忆法不同变形阶段的损伤评价参数第54-57页
        4.5.3 金属磁记忆信号波形特征第57-59页
        4.5.4 金属磁记忆法裂纹位置的确定第59-62页
        4.5.5 金属磁记忆法对试件损伤状态的量化评判第62-66页
            4.5.5.1 弹性变形阶段梯度与应力的关系第62-63页
            4.5.5.2 塑性变形阶段裂纹参数与一阶微分金属磁记忆信号特征参量的关系第63-65页
            4.5.5.3 用梯度K max和K AVmax对试件损伤状态的量化评判第65-66页
    4.6 本章小结第66-68页
5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5.1 结论第68-69页
    5.2 展望第69-70页
致谢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铁A局集团XY公司轨道工程项目部绩效管理体系研究
下一篇:凯威特球面巨型网格结构静力性能与地震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