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巨型网格结构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巨型网格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2 凯威特球面巨型网格结构有限元模型 | 第17-26页 |
2.1 拉格朗日描述法 | 第17-18页 |
2.1.1 概述 | 第17-18页 |
2.1.2 更新的拉格朗日描述法 | 第18页 |
2.2 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与全过程跟踪分析 | 第18-19页 |
2.3 凯威特球面巨型网格结构有限元模型 | 第19-26页 |
2.3.1 结构形体分析与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19-23页 |
2.3.2 建模方法正确性验证 | 第23-26页 |
3 结构的静力性能分析 | 第26-44页 |
3.1 主体结构单独承载时结构基本静力性能 | 第26-31页 |
3.1.1 径向桁架应力分布规律 | 第26-29页 |
3.1.2 环向桁架应力分布规律 | 第29-30页 |
3.1.3 斜向桁架应力分布规律 | 第30-31页 |
3.2 主体结构单独承载时结构基本静力性能参数分析 | 第31-36页 |
3.2.1 结构矢跨比 | 第32-33页 |
3.2.2 结构跨度 | 第33-34页 |
3.2.3 桁架高度因子 | 第34-35页 |
3.2.4 结构支承方式 | 第35-36页 |
3.3 主子结构协同承载时结构基本静力性能 | 第36-39页 |
3.3.1 结构的应力分布规律 | 第37-38页 |
3.3.2 平板网架子结构高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 结构静力稳定性能 | 第39-41页 |
3.4.1 结构矢跨比的影响 | 第39-40页 |
3.4.2 结构支承方式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3 活载半跨布置的影响 | 第41页 |
3.5 结构静力破坏条件 | 第41-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4 结构自振特性 | 第44-59页 |
4.1 结构自振特性分析方法 | 第44-46页 |
4.2 主体结构单独承载时结构自振特性 | 第46-50页 |
4.3 主体结构单独承载时结构自振特性的参数分析 | 第50-54页 |
4.3.1 结构矢跨比 | 第50-51页 |
4.3.2 结构跨度 | 第51-52页 |
4.3.3 结构支承方式 | 第52-53页 |
4.3.4 桁架高度因子 | 第53页 |
4.3.5 杆件截面 | 第53-54页 |
4.4 主子结构协同承载时结构自振特性 | 第54-58页 |
4.4.1 结构基本自振特性 | 第54-57页 |
4.4.2 平板网架子结构高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5 凯威特球面巨型网格结构的时程分析 | 第59-87页 |
5.1 结构时程分析方法 | 第59-60页 |
5.2 地震波的选取与调整 | 第60-62页 |
5.2.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60-61页 |
5.2.2 地震波的调整 | 第61-62页 |
5.3 瑞雷阻尼矩阵 | 第62-63页 |
5.4 主体结构单独承载时结构动力响应 | 第63-80页 |
5.4.1 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响应 | 第63-69页 |
5.4.2 竖向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响应 | 第69-73页 |
5.4.3 三维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响应 | 第73-77页 |
5.4.4 水平、竖向、三维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响应对比 | 第77-80页 |
5.5 主子结构协同承载时结构动力响应 | 第80-85页 |
5.5.1 三维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响应 | 第80-82页 |
5.5.2 参数分析 | 第82-8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6 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响应 | 第87-98页 |
6.1 天津波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响应 | 第87-91页 |
6.1.1 主体结构单独承载 | 第88-90页 |
6.1.2 主子结构协同承载 | 第90-91页 |
6.2 Taft 波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响应 | 第91-96页 |
6.2.1 主体结构单独承载 | 第92-94页 |
6.2.2 主子结构协同承载 | 第94-9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1页 |
7.1 结论 | 第98-99页 |
7.2 展望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7页 |
附录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