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1 界面管理理论的一般性研究 | 第10-11页 |
1.2.2 界面模型和管理方法研究 | 第11-12页 |
1.2.3 界面有效性评价研究 | 第12页 |
1.2.4 界面柔性管理研究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7页 |
2.1 界面相关理论 | 第16-21页 |
2.1.1 界面定义 | 第16页 |
2.1.2 界面管理 | 第16-17页 |
2.1.3 界面管理的分类 | 第17-19页 |
2.1.4 界面障碍的类型 | 第19-21页 |
2.2 沟通理论 | 第21-22页 |
2.3 模糊集合理论 | 第22-23页 |
2.3.1 模糊集合和隶属函数 | 第22-23页 |
2.4 综合评价的基本理论 | 第23-25页 |
2.4.1 综合评价概述 | 第23-24页 |
2.4.2 综合评价的基本过程 | 第24-25页 |
2.4.3 综合评判的三个要素 | 第25页 |
2.5 层次分析法 | 第25-27页 |
第3章 L公司和新产品经营部现状分析 | 第27-39页 |
3.1 L公司所处的行业和状态分析 | 第27-28页 |
3.1.1 L公司基本状况介绍 | 第27页 |
3.1.2 L公司所处的通信产品状态介绍 | 第27-28页 |
3.2 L公司组织结构和界面分类 | 第28-30页 |
3.3 L公司中国区新产品经营部的优势分析 | 第30-33页 |
3.3.1 产品的产业和时代优势 | 第30-33页 |
3.4 新产品经营界面相关人员现状分析 | 第33-36页 |
3.4.1 研发人员分析 | 第33-35页 |
3.4.2 产品管理人员分析 | 第35页 |
3.4.3 现场技术支持人员分析 | 第35-36页 |
3.4.4 项目管理人员分析 | 第36页 |
3.5 客户的行业分析 | 第36-39页 |
3.5.1 OTT导致运营商被管道化 | 第36-37页 |
3.5.2 鲶鱼效应的虚拟运营商引入 | 第37页 |
3.5.3 营改增对电信业的影响 | 第37-39页 |
第4章 L公司中国区新产品经营部界面有效性评价 | 第39-61页 |
4.1 多界面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39-43页 |
4.1.1 多界面有效性模型构建步骤 | 第39-40页 |
4.1.2 多界面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40-43页 |
4.2 多界面有效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3-48页 |
4.2.1 确定界面有效性体系层次结构 | 第44页 |
4.2.2 建立多界面有效性评价的模糊集合 | 第44页 |
4.2.3 确定评价指标的各项权重系数 | 第44-48页 |
4.2.4 确定指标的隶属度 | 第48页 |
4.2.5 综合性评价 | 第48页 |
4.3 L公司新产品经营部的多界面有效性评价 | 第48-61页 |
4.3.1 多界面评价指标体系 | 第48-50页 |
4.3.2 建立权重集 | 第50-53页 |
4.3.3 多界面的评价集和隶属函数 | 第53-54页 |
4.3.4 多界面的有效性综合评价 | 第54-60页 |
4.3.5 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第5章 L公司中国区新产品经营部多界面存在的问题 | 第61-66页 |
5.1 人员考核引发的矛盾 | 第61-62页 |
5.2 工作流程引发的矛盾 | 第62-63页 |
5.3 业务部门支撑引发的矛盾 | 第63-64页 |
5.4 本地研发能力引发的矛盾 | 第64-65页 |
5.5 信息过滤不彻底引发的矛盾 | 第65-66页 |
第6章 L公司中国区新产品经营部多界面问题解决方案 | 第66-72页 |
6.1 破除障碍、提升效率的界面管理策略 | 第66页 |
6.2 形成绩效考核导向 | 第66-68页 |
6.3 审视现有的制度规范 | 第68页 |
6.4 建立内部交流机制和流程 | 第68-70页 |
6.4.1 和研发团队沟通的三条机制 | 第68-69页 |
6.4.2 和现场及客户沟通的四条机制 | 第69页 |
6.4.3 和销售部门的支持 | 第69-70页 |
6.5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 第70-71页 |
6.6 形成相对稳定的产品工作机制 | 第71-72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7.1 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72页 |
7.2 本文局限和后续工作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附录1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