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绪论 | 第7-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7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7-8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7-8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8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一) 国内学者对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 | 第8-13页 |
(二) 国外学者对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 | 第13-16页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7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一章 中小学心理教师身份认同的理性思考 | 第18-31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一) 心理教师 | 第18页 |
(二) 身份认同 | 第18-19页 |
二、教师身份认同的历史演变 | 第19-23页 |
(一) 我国古代教师身份认同 | 第19-21页 |
(二) 民国时期教师身份认同 | 第21-22页 |
(三) 新中国成立后教师身份认同 | 第22-23页 |
三、中小学心理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和特点 | 第23-26页 |
(一) 中小学心理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 | 第24-25页 |
(二) 中小学心理教师身份认同的特点 | 第25-26页 |
四、中小学心理教师身份认同的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一) 需求层次理论 | 第26-27页 |
(二) 社会文化理论 | 第27-28页 |
(三) 心理场域理论 | 第28页 |
五、中小学心理教师身份认同的意义 | 第28-31页 |
(一) 有助于加强中小学心理教师的职业信念 | 第28-29页 |
(二) 有助于促进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的发展 | 第29页 |
(三) 有助于中小学心理教师应对不同的教育改革 | 第29-31页 |
第二章 中小学心理教师身份认同的现状调查 | 第31-49页 |
一、中小学心理教师身份认同的调研设计 | 第31-32页 |
(一) 调查目的 | 第31页 |
(二) 调查方法 | 第31页 |
(三) 调查对象 | 第31-32页 |
(四) 调查内容 | 第32页 |
二、中小学心理教师身份认同现状的调查结果 | 第32-49页 |
(一) 中小学心理教师自我认同状况 | 第32-43页 |
(二) 中小学心理教师社会认同状况 | 第43-49页 |
第三章 中小学心理教师身份认同存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第49-57页 |
一、中小学心理教师身份认同存在的困境 | 第49-52页 |
(一) 中小学心理教师自我认同度不高 | 第49-51页 |
(二) 中小学心理教师社会认同存在困境 | 第51-52页 |
二、中小学心理教师身份认同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52-57页 |
(一) 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使中小学心理教师的职业身份不被重视 | 第52-53页 |
(二) 社会认同水平偏低增加了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工作难度 | 第53-54页 |
(三) 专业培训落后抑制了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 第54-55页 |
(四) 经济待遇满意度偏低制约了心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 第55-56页 |
(五) 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从教信念不坚定 | 第56-57页 |
第四章 促进中小学心理教师形成身份认同的对策 | 第57-65页 |
一、重视中小学心理教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 第57-58页 |
二、合理定位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社会身份 | 第58-60页 |
三、加强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 | 第60-62页 |
四、制定合理的中小学心理教师评价制度 | 第62-63页 |
五、健全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管理制度 | 第63-64页 |
六、中小学心理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