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充电方法及寿命预测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1.2 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 1.3 锂离子动力电池充电方法现状 | 第11-14页 |
| 1.4 电池寿命预测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 第2章 动力电池的健康状态研究 | 第17-29页 |
| 2.1 动力电池健康状态的计量 | 第17-18页 |
| 2.2 动力电池衰减原因分析 | 第18-20页 |
| 2.2.1 使用条件的影响 | 第18-19页 |
| 2.2.2 电池内部的变化 | 第19-20页 |
| 2.3 动力电池健康状态研究方法 | 第20-27页 |
| 2.3.1 基于模型的电池健康状态研究 | 第20-22页 |
| 2.3.2 模型参数辨识 | 第22-27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 第3章 锂离子电池充电方法试验研究 | 第29-53页 |
| 3.1 充电方法的评价指标研究 | 第29-34页 |
| 3.1.1 充电方法的评价指标 | 第29-31页 |
| 3.1.2 不同荷电状态点充电效率测量方法 | 第31-34页 |
| 3.2 充电方法实验研究 | 第34-47页 |
| 3.2.1 恒流恒压充电方法 | 第34-39页 |
| 3.2.2 脉冲充电方法 | 第39-42页 |
| 3.2.3 急充电方法 | 第42-43页 |
| 3.2.4 限时大电流充电方法 | 第43-47页 |
| 3.3 统一的充电模型 | 第47-52页 |
| 3.3.1 时间标准化 | 第48-49页 |
| 3.3.2 去除电池欧姆内阻引起的电压升高 | 第49-50页 |
| 3.3.3 充电数据建模 | 第50-52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4章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寿命预测 | 第53-63页 |
| 4.1 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预测 | 第53-54页 |
| 4.2 相关向量机算法 | 第54-56页 |
| 4.3 相关向量机预测锂离子电池可用寿命 | 第56-62页 |
| 4.3.1 相关向量机容量数据回归 | 第56-58页 |
| 4.3.2 相关向量机预测剩余循环寿命 | 第58-61页 |
| 4.3.3 两种方法预测结果的比较 | 第61-62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结论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