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1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2.1 自由曲线曲面重构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1.2.2 三坐标测量机及应用软件国内外现状 | 第12-13页 |
| 1.3 逆向工程的工作流程和关键技术 | 第13-14页 |
| 1.4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 1.5 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2 三坐标测量技术 | 第17-29页 |
| 2.1 三坐标测量机 | 第17-19页 |
| 2.1.1 三坐标测量机原理 | 第17页 |
| 2.1.2 三坐标测量机的组成 | 第17-18页 |
| 2.1.3 三坐标测量机的分类 | 第18-19页 |
| 2.2 三坐标测量机的测头系统 | 第19-22页 |
| 2.2.1 测头的分类 | 第19页 |
| 2.2.2 接触式测量 | 第19-20页 |
| 2.2.3 非接触式测量 | 第20-22页 |
| 2.3 测头的校正和误差分析 | 第22-26页 |
| 2.3.1 测头的校正方法 | 第22-23页 |
| 2.3.2 测头校正的误差分析 | 第23-26页 |
| 2.3.3 测头直径校正要点 | 第26页 |
| 2.4 测头半径补偿方法 | 第26-28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3 测量数据处理 | 第29-39页 |
| 3.1 点云数据 | 第29页 |
| 3.2 数据处理 | 第29-34页 |
| 3.2.1 点云去噪 | 第29-31页 |
| 3.2.2 多视点云对齐 | 第31页 |
| 3.2.3 数据平滑光顺处理 | 第31-33页 |
| 3.2.4 数据精简 | 第33页 |
| 3.2.5 数据插补 | 第33-34页 |
| 3.2.6 数据分割 | 第34页 |
| 3.3 Imageware软件的应用 | 第34-38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4 曲面重构 | 第39-54页 |
| 4.1 参数曲线和曲面 | 第39页 |
| 4.2 曲线生成 | 第39-45页 |
| 4.2.1 插值 | 第40页 |
| 4.2.2 逼近 | 第40页 |
| 4.2.3 NURBS曲线拟合 | 第40-42页 |
| 4.2.4 NURBS曲线的计算 | 第42-45页 |
| 4.3 曲面生成 | 第45-47页 |
| 4.3.1 NURBS曲面 | 第45-46页 |
| 4.3.2 NURBS曲面拟合 | 第46页 |
| 4.3.3 曲面拼接技术 | 第46-47页 |
| 4.4 Imageware环境下的曲面重构 | 第47-51页 |
| 4.5 误差理论和误差分析 | 第51-53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5 曲面重构建模实例分析 | 第54-78页 |
| 5.1 后视镜数据采集 | 第54-59页 |
| 5.1.1 智能测量数据规划 | 第54-57页 |
| 5.1.1.1 测量点的分布与测量实现 | 第54-55页 |
| 5.1.1.2 测量点的三角形数据计算 | 第55-56页 |
| 5.1.1.3 测量数据智能化处理 | 第56-57页 |
| 5.1.2 数据测量 | 第57-59页 |
| 5.1.2.1 建立工件坐标系 | 第57-58页 |
| 5.1.2.2 自由曲面截面数据获取 | 第58页 |
| 5.1.2.3 基于DMIS的自动测量 | 第58-59页 |
| 5.2 后视镜主体部分曲面建模 | 第59-73页 |
| 5.2.1 点云数据处理 | 第59-61页 |
| 5.2.2 后视镜主体曲面模型重构 | 第61-73页 |
| 5.3 曲面构造基本原则和要点 | 第73-74页 |
| 5.4 曲面零件重构误差检测方法研究 | 第74-76页 |
| 5.4.1 特征线检测法 | 第74-75页 |
| 5.4.2 特征线、面重合检测法 | 第75页 |
| 5.4.3 复杂不规则曲面零件检测法 | 第75-76页 |
| 5.5 基于Imageware软件对后视镜的重构的误差检测 | 第76-77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8-79页 |
| 6.1 总结 | 第78页 |
| 6.2 展望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 取得与本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