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我国民事诉讼中逾期举证现状及特点 | 第10-13页 |
1.1 逾期举证现状 | 第10-12页 |
1.2 特点 | 第12-13页 |
1.2.1 当事人逾期举证比例高 | 第12页 |
1.2.2 采取严厉强制措施少且惩罚力度不一 | 第12页 |
1.2.3 法院对逾期证据采纳度高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逾期举证现状原因分析 | 第13-16页 |
2.1 证据失权范围小 | 第13-14页 |
2.2 立法规定的惩罚力度过小 | 第14页 |
2.3 庭前程序实施效果不佳 | 第14-15页 |
2.4 法官释明权未能发挥作用 | 第15-16页 |
第三章 域内外逾期举证的相关规定及比较 | 第16-23页 |
3.1 域外国家或地区逾期举证的相关规定 | 第16-18页 |
3.1.1 典型英美法系国家逾期举证的相关规定 | 第16-17页 |
3.1.2 典型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逾期举证的相关规定 | 第17-18页 |
3.2 域内逾期举证的规定及研究 | 第18-20页 |
3.3 域内外逾期举证规定的比较 | 第20-23页 |
3.3.1 我国证据交换程序与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开示程序 | 第20-21页 |
3.3.2 我国证据交换程序与英美法系国家的审前会议程序 | 第21页 |
3.3.3 域内外逾期举证证据失权适用之比较 | 第21-23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逾期举证制度的建议 | 第23-35页 |
4.1 建立恶意逾期举证失权规则 | 第23-26页 |
4.1.1 必要性 | 第23-24页 |
4.1.2 “恶意”的认定标准 | 第24-26页 |
4.2 将增加的律师费纳入可请求赔偿范围 | 第26-28页 |
4.2.1 必要性 | 第26页 |
4.2.2 合理性 | 第26-27页 |
4.2.3 可操作性 | 第27-28页 |
4.3 完善庭前证据交换程序 | 第28-32页 |
4.3.1 庭前证据交换与庭前质证相互配合 | 第29页 |
4.3.2 庭前证据交换可采取多种方式 | 第29-31页 |
4.3.3 证据交换可由法官助理代为主持 | 第31-32页 |
4.4 审前准备阶段中法官释明权的运用 | 第32-35页 |
4.4.1 审前准备阶段中法官释明义务 | 第32-33页 |
4.4.2 口头释明作补充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