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公众参与司法活动的正当性基础 | 第12-23页 |
1.1 公众参与司法活动的前提性讨论 | 第12-15页 |
1.1.1 司法职业化还是司法民主化 | 第12-14页 |
1.1.2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平衡 | 第14-15页 |
1.1.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下的公众参与司法活动 | 第15页 |
1.2 公众参与司法活动的合理性追问 | 第15-18页 |
1.2.1 保障司法公正目标的实现 | 第15-16页 |
1.2.2 强化司法审判的合法性 | 第16页 |
1.2.3 加强对司法权力的监督制约 | 第16-17页 |
1.2.4 改善公众“司法感受” | 第17-18页 |
1.3 公众参与司法活动正当性的限度 | 第18-23页 |
1.3.1 公众参与司法活动的反思 | 第18-20页 |
1.3.2 公众参与司法活动的法治化原则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公众参与司法活动的实践与制度化建设之考察 | 第23-31页 |
2.1 国外公众参与司法活动的模式分析 | 第23-27页 |
2.1.1 国外公众参与司法活动的实践与制度化建设 | 第23-25页 |
2.1.2 启示与借鉴 | 第25-27页 |
2.2 我国公众参与司法活动的形式来源 | 第27-28页 |
2.2.1 陕甘宁边区“大众化”司法的经验 | 第27页 |
2.2.2 借鉴意义 | 第27-28页 |
2.3 我国公众参与司法活动的制度保障 | 第28-29页 |
2.3.1 宪法层面 | 第28-29页 |
2.3.2 法律层面 | 第29页 |
2.3.3 其他规范性文件层面 | 第29页 |
2.4 我国公众参与司法活动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2.4.1 参与司法活动的主体公众性低 | 第29-30页 |
2.4.2 公众参与司法活动的渠道有限 | 第30页 |
2.4.3 公众参与司法活动流于形式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完善我国公众参与司法活动的制度保障及提高公众参与司法的水平 | 第31-40页 |
3.1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新框架 | 第31-34页 |
3.1.1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设计目的 | 第31-32页 |
3.1.2 建立人民陪审员制度的重要性 | 第32页 |
3.1.3 人民陪审员法的新亮点 | 第32-34页 |
3.2 推进公众参与司法活动引入听证制度 | 第34-35页 |
3.3 公众参与司法活动涉诉信访机制的完善 | 第35-37页 |
3.3.1 涉诉信访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 第35-36页 |
3.3.2 建立涉诉信访终结制度 | 第36-37页 |
3.3.3 建立再审之诉制度 | 第37页 |
3.4 构建网络舆论监督参与司法的模式 | 第37-40页 |
3.4.1 网络舆论监督对司法活动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2 构建司法与网络舆论监督的良性互动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