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文物考古论文--遗址论文

聚落变迁中的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以晋中市榆次区相立古村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1-12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的对象第12页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创新之处第12-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3 课题创新之处第13-14页
    1.3 国内外聚落环境研究综述第14-16页
        1.3.1 国外聚落环境研究进展第14-15页
        1.3.2 国内聚落环境和传统村落研究的进展第15-16页
    1.4 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第16-17页
        1.4.1 古村落第16页
        1.4.2 聚落第16-17页
    1.5 研究方法、内容和研究框架第17-19页
        1.5.1 研究方法第17页
        1.5.2 研究内容第17-19页
        1.5.3 研究框架第19页
    1.6 小结第19-21页
第二章 相立古聚落概况第21-31页
    2.1 相立古聚落的自然环境构成第21-23页
        2.1.1 地理区位第21页
        2.1.2 地形地貌第21-22页
        2.1.3 气候气象第22页
        2.1.4 水环境第22-23页
    2.2 相立古聚落的性质第23页
    2.3 相立古聚落的历史沿革第23-24页
    2.4 相立古聚落的历史文化特征第24-27页
        2.4.1 晋文化第24-25页
        2.4.2 “和”文化第25-26页
        2.4.3 晋商文化第26-27页
        2.4.4 红色文化第27页
    2.5 相立古聚落的民俗风情第27-30页
        2.5.1 生活习俗第28-29页
        2.5.2 生产民俗第29-30页
    2.6 相立古聚落的经济生活第30页
    2.7 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相立古村聚落形态研究第31-43页
    3.1 相立古聚落的选址第31-34页
        3.1.1 相立古村的选址理念第32页
        3.1.2 地理环境对相立古村选址的影响第32-33页
        3.1.3 传统自然观对相立古村选址的影响第33-34页
    3.2 相立古聚落的整体布局第34-35页
    3.3 相立古聚落的空间构成第35-42页
        3.3.1 聚落空间构成分析第35-36页
        3.3.2 聚落公共建筑空间第36-40页
        3.3.3 聚落街巷空间构成第40-42页
    3.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相立古聚落建筑特征研究第43-65页
    4.1 相立古村聚落居住空间构成第43-52页
        4.1.1 相立古村聚落的建筑类型第43-46页
        4.1.2 单体合院的空间构成第46-51页
        4.1.3 群体合院的空间层次第51-52页
    4.2 相立古聚落的建筑平面布局特色第52页
    4.3 相立古聚落的建筑技术特点第52-58页
        4.3.1 屋顶形式第52-55页
        4.3.2 建筑的结构和做法第55-57页
        4.3.3 建筑的墙体材料与形式第57-58页
    4.4 相立古聚落的建筑装饰艺术第58-63页
        4.4.1 木雕第59-60页
        4.4.2 石雕第60页
        4.4.3 砖雕第60-63页
        4.4.4 建筑色彩第63页
    4.5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五章 相立古村聚落变迁分析及保护与发展的思考第65-77页
    5.1 相立古村聚落衰落变迁评价第65-66页
        5.1.1 失魂的老宅院第65-66页
        5.1.2 卫生系统缺失第66页
        5.1.3 排水系统不完善第66页
    5.2 相立古聚落衰落变迁原因简析第66-70页
        5.2.1 衰落变迁的客观因素第66-69页
        5.2.2 衰落变迁的主观因素第69-70页
    5.3 相立古村聚落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第70-75页
        5.3.1 保护更新的价值第70-71页
        5.3.2 保护与发展的思考第71-75页
    5.4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结语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1页
致谢第81-8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颜氏家训》与儒学社会化
下一篇:论泾水上游的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