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0-12页 |
第二章 贾樟柯电影“地下”时期与“地上”时期概况 | 第12-28页 |
2.1 贾樟柯电影“地下”时期概况 | 第12-21页 |
2.1.1 “地下”时期的界定 | 第12-18页 |
2.1.2 “地下”时期部分作品分析 | 第18-21页 |
2.2 贾樟柯电影“地下”转入“地上”的转折点——《世界》 | 第21-25页 |
2.3 贾樟柯电影“地上”时期概况 | 第25-28页 |
2.3.1 “地上”时期的界定 | 第25页 |
2.3.2 “地上”时期作品——《三峡好人》探析 | 第25-28页 |
第三章 贾樟柯电影创作风格中的固守 | 第28-36页 |
3.1 长镜头的运用 | 第28-30页 |
3.2 方言的使用 | 第30-32页 |
3.3 同期声与流行音乐的使用 | 第32-34页 |
3.4 非职业演员的参演 | 第34-36页 |
第四章 贾樟柯电影创作风格中的顺势而变 | 第36-44页 |
4.1 贾樟柯电影创作风格转变的原因 | 第36-38页 |
4.2 贾樟柯电影风格转变的具体表现 | 第38-44页 |
4.2.1 叙事视野的转变 | 第38-40页 |
4.2.2 新兴元素的引入 | 第40-41页 |
4.2.3 电影中人文关怀的嬗变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