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李安及“父亲三部曲”的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的方法 | 第8页 |
1.3 国内外李安电影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1.3.1 国内李安电影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1.3.2 海外李安电影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第2章 “父亲三部曲”中父亲形象的文本呈现及文化意义 | 第13-30页 |
2.1 “父亲三部曲”中父亲形象的文本呈现 | 第13-19页 |
2.1.1 《推手》中的父亲—处于东西文化冲突中的太极高手 | 第13-15页 |
2.1.2 《喜宴》中的父亲—面对儿子同性取向的退休将军 | 第15-16页 |
2.1.3 《饮食男女》中的父亲—“食”与“色”结构的台湾名厨 | 第16-18页 |
2.1.4 郎雄与“中国父亲形象” | 第18-19页 |
2.2 中国父亲形象的多重文化意义 | 第19-30页 |
2.2.1 父亲形象:中国传统民族性格的代表 | 第19-24页 |
2.2.1.1 包容的处世策略 | 第20-21页 |
2.2.1.2 自我克制的隐忍 | 第21-23页 |
2.2.1.3 含蓄细腻的感情 | 第23-24页 |
2.2.2 父亲形象: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化身 | 第24-28页 |
2.2.3 父亲形象: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象征 | 第28-30页 |
第3章 “父亲三部曲”中的家庭伦理关系透视 | 第30-35页 |
3.1 传统家庭伦理关系的审视 | 第30-32页 |
3.1.1 家国同构的传统政治结构 | 第30-31页 |
3.1.2 家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 | 第31页 |
3.1.3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及家庭观念 | 第31-32页 |
3.2 父亲形象的嬗变 | 第32-35页 |
3.2.1 社会转型与父亲地位的变化 | 第32-33页 |
3.2.2 家庭伦理观念的变化 | 第33-35页 |
第4章 “父亲三部曲”中的父子关系嬗变及理论阐释 | 第35-42页 |
4.1 从“父亲三部曲”看父子关系的嬗变 | 第35-38页 |
4.1.1 现代父子关系的困惑 | 第35-36页 |
4.1.2 传统家族理想的消亡 | 第36-38页 |
4.1.3 东方文明最后的镇守 | 第38页 |
4.2 “父亲三部曲”中父亲形象的理论阐释 | 第38-42页 |
4.2.1 精神分析学派理论与与父子关系 | 第39-40页 |
4.2.2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和荣格理论 | 第40-42页 |
第五章 “父亲三部曲”中父亲形象嬗变的思考 | 第42-45页 |
5.1 传统家庭观的反思 | 第42页 |
5.2 传统家庭观的重构 | 第42-43页 |
5.3 家庭伦理观的去向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