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1 农业科研工作 | 第16页 |
2.1.2 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 | 第16-17页 |
2.1.3 农业科技人才 | 第17页 |
2.1.4 激励 | 第17-18页 |
2.1.5 科研人才激励 | 第18页 |
2.1.6 农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 | 第18页 |
2.2 相关激励理论 | 第18-22页 |
2.2.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第18-19页 |
2.2.2 成就激励理论 | 第19页 |
2.2.3 期望理论 | 第19-20页 |
2.2.4 强化理论 | 第20-22页 |
3 国内外农业科技人才激励问题研究回顾 | 第22-32页 |
3.1 国外相关激励问题研究回顾 | 第22-26页 |
3.1.1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 | 第22-23页 |
3.1.2 人才激励理论的发展 | 第23页 |
3.1.3 玛汉·坦姆仆知识工作者激励模型 | 第23-24页 |
3.1.4 国外激励相关研究成果 | 第24-26页 |
3.1.4.1 不同人才类型及激励方法研究 | 第24-25页 |
3.1.4.2 人才激励因素的研究 | 第25页 |
3.1.4.3 个体创新内在创造激励的研究 | 第25-26页 |
3.2 国内有关科技人才需要特征和激励研究成果 | 第26-32页 |
3.2.1 科技人才的需要特征研究 | 第26-27页 |
3.2.2 科研人员个性特征 | 第27-28页 |
3.2.3 科研人才需求特征 | 第28-30页 |
3.2.4 有关科技人才激励的研究成果 | 第30-32页 |
3.2.4.1 对激励机制的设计的研究 | 第30页 |
3.2.4.2 激励策略、方式方法研究 | 第30-31页 |
3.2.4.3 激励机制模式、构成因素方面研究 | 第31-32页 |
4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激励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32-48页 |
4.1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人才的基本情况 | 第32-33页 |
4.2 调查问卷与研究设计 | 第33-35页 |
4.2.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33-34页 |
4.2.2 取样过程和样本特征 | 第34-35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35-41页 |
4.3.1 工作满意度与激励需求总体分析 | 第35页 |
4.3.2 因子分析 | 第35-37页 |
4.3.3 描述性统计 | 第37页 |
4.3.4 不同背景特征与各激励因素的差异比较 | 第37-39页 |
4.3.5 不同背景特征与离职倾向的差异分析 | 第39-41页 |
4.4 农业科技人才的发展阻力要素和期望改进的激励项目排序 | 第41-42页 |
4.5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42-48页 |
4.5.1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激励因素的主要维度 | 第42-43页 |
4.5.2 激励因素实际感知满意度偏低与离职倾向较高的原因分析 | 第43页 |
4.5.3 农业科研院所人才激励方面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简述 | 第43-44页 |
4.5.4 离职意向在不同背景特征人才中的规律分析 | 第44-45页 |
4.5.5 各激励因素在不同背景特征人员中的影响及运用 | 第45-48页 |
4.5.5.1 成长激励在不同背景特征人才中的影响及应用 | 第45-46页 |
4.5.5.2 工作激励在不同背景特征人才中的影响及应用 | 第46页 |
4.5.5.3 激励在不同背景特征人才中的影响及应用 | 第46页 |
4.5.5.4 组织激励在不同背景特征人才中的影响及应用 | 第46-48页 |
5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激励现状的成因分析 | 第48-59页 |
5.1 现有管理制度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48-51页 |
5.1.1 管理政策宣传不到位 | 第49-50页 |
5.1.2 管理制度不能有效实施 | 第50页 |
5.1.3 科技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 第50页 |
5.1.4 科技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不合理 | 第50-51页 |
5.2 浙江省农科院现有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分析 | 第51-57页 |
5.2.1 现行物质激励手段与存在问题分析 | 第51-53页 |
5.2.1.1 事业经费基本保障功效下降,科研人员经济压力大 | 第52页 |
5.2.1.2 稳定支持与竞争性支持比例失当,科研立项存在马太效应现象 | 第52-53页 |
5.2.1.3 工资水平缺乏与市场价位的竞争性,没有得到相应的物质报酬 | 第53页 |
5.2.2 现行精神激励措施 | 第53-54页 |
5.2.3 现行环境激励特征 | 第54-55页 |
5.2.4 现有人才培训激励特征 | 第55-56页 |
5.2.5 现行职称评审机制存在问题 | 第56-57页 |
5.2.5.1 信息交流不足,评审程序不够全面 | 第56页 |
5.2.5.2 业绩条件笼统,评审标准过度重视论文 | 第56页 |
5.2.5.3 晋升职称数量按总人数给定比例实行淘汰制 | 第56-57页 |
5.3 现行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分析 | 第57-59页 |
6 基于需求特征的农业科技人才激励对策和政策建议 | 第59-74页 |
6.1 基于需求特征的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模式模型图 | 第59-60页 |
6.2 农业科技人才需求激励模型实施的基本原则 | 第60-62页 |
6.2.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60-61页 |
6.2.2 差别激励原则 | 第61页 |
6.2.3 公平公正原则 | 第61页 |
6.2.4 适度性原则 | 第61-62页 |
6.2.5 时效性原则 | 第62页 |
6.3 基于需求特征的农业科技人才的激励对策和政策建议 | 第62-74页 |
6.3.1 转变科研价值导向,完善科研评价体系与政策 | 第63-64页 |
6.3.1.1 强化监督管理,摒弃学术不端行为 | 第63-64页 |
6.3.1.2 坚持“过去”激励和“未来”激励相结合,各层次人才均衡发展 | 第64页 |
6.3.1.3 坚持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完善评价体系 | 第64页 |
6.3.2 建立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物质报酬机制 | 第64-65页 |
6.3.3 满足农业科技人才成长和自主创新的环境激励 | 第65-69页 |
6.3.3.1 要深化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稳定保障性经费投入 | 第66页 |
6.3.3.2 要健全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风险保障机制 | 第66-67页 |
6.3.3.3 要改善科研工作客观环境和后勤服务 | 第67页 |
6.3.3.4 建立科学有序的竞争激励机制 | 第67-68页 |
6.3.3.5 营造求真务实的组织创新文化氛围 | 第68页 |
6.3.3.6 建立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环境 | 第68-69页 |
6.3.4 满足农业科技人才个人成长与发展需求的培养和使用激励 | 第69-70页 |
6.3.4.1 健全人才开发与培养机制,提供更多的培训与学习机会 | 第69页 |
6.3.4.2 处理好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的关系,构建良好的用人机制 | 第69-70页 |
6.3.4.3 设立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和引智项目 | 第70页 |
6.3.4.4 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和选拔机制 | 第70页 |
6.3.5 满足尊重与信任需求的精神激励 | 第70-74页 |
6.3.5.1 健全内部沟通平台,搭建促进尊重与信任的沟通桥梁 | 第71页 |
6.3.5.2 让科技人才参与管理与决策,增强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 第71页 |
6.3.5.3 使用声誉激励,促进工作成就感,维护工作积极性 | 第71-72页 |
6.3.5.4 进行高情感和心智激励,及时消除科技人才负面情绪 | 第72-74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4-7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4-77页 |
7.2 展望 | 第77-78页 |
附件: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一) 编著、教材 | 第78-79页 |
(二) 英文类 | 第79-80页 |
(三) 论文、资料 | 第80-83页 |
调查问卷 | 第83-89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