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人才学论文--世界各国人才调查及其研究论文

基于需求特征的农业科技人才激励对策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4 论文研究方法第14-15页
    1.5 论文的技术路线第15-16页
2 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6-22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6-18页
        2.1.1 农业科研工作第16页
        2.1.2 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第16-17页
        2.1.3 农业科技人才第17页
        2.1.4 激励第17-18页
        2.1.5 科研人才激励第18页
        2.1.6 农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第18页
    2.2 相关激励理论第18-22页
        2.2.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第18-19页
        2.2.2 成就激励理论第19页
        2.2.3 期望理论第19-20页
        2.2.4 强化理论第20-22页
3 国内外农业科技人才激励问题研究回顾第22-32页
    3.1 国外相关激励问题研究回顾第22-26页
        3.1.1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第22-23页
        3.1.2 人才激励理论的发展第23页
        3.1.3 玛汉·坦姆仆知识工作者激励模型第23-24页
        3.1.4 国外激励相关研究成果第24-26页
            3.1.4.1 不同人才类型及激励方法研究第24-25页
            3.1.4.2 人才激励因素的研究第25页
            3.1.4.3 个体创新内在创造激励的研究第25-26页
    3.2 国内有关科技人才需要特征和激励研究成果第26-32页
        3.2.1 科技人才的需要特征研究第26-27页
        3.2.2 科研人员个性特征第27-28页
        3.2.3 科研人才需求特征第28-30页
        3.2.4 有关科技人才激励的研究成果第30-32页
            3.2.4.1 对激励机制的设计的研究第30页
            3.2.4.2 激励策略、方式方法研究第30-31页
            3.2.4.3 激励机制模式、构成因素方面研究第31-32页
4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激励因素的实证研究第32-48页
    4.1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人才的基本情况第32-33页
    4.2 调查问卷与研究设计第33-35页
        4.2.1 调查问卷的编制第33-34页
        4.2.2 取样过程和样本特征第34-35页
    4.3 结果分析第35-41页
        4.3.1 工作满意度与激励需求总体分析第35页
        4.3.2 因子分析第35-37页
        4.3.3 描述性统计第37页
        4.3.4 不同背景特征与各激励因素的差异比较第37-39页
        4.3.5 不同背景特征与离职倾向的差异分析第39-41页
    4.4 农业科技人才的发展阻力要素和期望改进的激励项目排序第41-42页
    4.5 研究结论与启示第42-48页
        4.5.1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激励因素的主要维度第42-43页
        4.5.2 激励因素实际感知满意度偏低与离职倾向较高的原因分析第43页
        4.5.3 农业科研院所人才激励方面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简述第43-44页
        4.5.4 离职意向在不同背景特征人才中的规律分析第44-45页
        4.5.5 各激励因素在不同背景特征人员中的影响及运用第45-48页
            4.5.5.1 成长激励在不同背景特征人才中的影响及应用第45-46页
            4.5.5.2 工作激励在不同背景特征人才中的影响及应用第46页
            4.5.5.3 激励在不同背景特征人才中的影响及应用第46页
            4.5.5.4 组织激励在不同背景特征人才中的影响及应用第46-48页
5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激励现状的成因分析第48-59页
    5.1 现有管理制度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第48-51页
        5.1.1 管理政策宣传不到位第49-50页
        5.1.2 管理制度不能有效实施第50页
        5.1.3 科技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第50页
        5.1.4 科技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不合理第50-51页
    5.2 浙江省农科院现有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分析第51-57页
        5.2.1 现行物质激励手段与存在问题分析第51-53页
            5.2.1.1 事业经费基本保障功效下降,科研人员经济压力大第52页
            5.2.1.2 稳定支持与竞争性支持比例失当,科研立项存在马太效应现象第52-53页
            5.2.1.3 工资水平缺乏与市场价位的竞争性,没有得到相应的物质报酬第53页
        5.2.2 现行精神激励措施第53-54页
        5.2.3 现行环境激励特征第54-55页
        5.2.4 现有人才培训激励特征第55-56页
        5.2.5 现行职称评审机制存在问题第56-57页
            5.2.5.1 信息交流不足,评审程序不够全面第56页
            5.2.5.2 业绩条件笼统,评审标准过度重视论文第56页
            5.2.5.3 晋升职称数量按总人数给定比例实行淘汰制第56-57页
    5.3 现行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分析第57-59页
6 基于需求特征的农业科技人才激励对策和政策建议第59-74页
    6.1 基于需求特征的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模式模型图第59-60页
    6.2 农业科技人才需求激励模型实施的基本原则第60-62页
        6.2.1 以人为本原则第60-61页
        6.2.2 差别激励原则第61页
        6.2.3 公平公正原则第61页
        6.2.4 适度性原则第61-62页
        6.2.5 时效性原则第62页
    6.3 基于需求特征的农业科技人才的激励对策和政策建议第62-74页
        6.3.1 转变科研价值导向,完善科研评价体系与政策第63-64页
            6.3.1.1 强化监督管理,摒弃学术不端行为第63-64页
            6.3.1.2 坚持“过去”激励和“未来”激励相结合,各层次人才均衡发展第64页
            6.3.1.3 坚持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完善评价体系第64页
        6.3.2 建立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物质报酬机制第64-65页
        6.3.3 满足农业科技人才成长和自主创新的环境激励第65-69页
            6.3.3.1 要深化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稳定保障性经费投入第66页
            6.3.3.2 要健全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风险保障机制第66-67页
            6.3.3.3 要改善科研工作客观环境和后勤服务第67页
            6.3.3.4 建立科学有序的竞争激励机制第67-68页
            6.3.3.5 营造求真务实的组织创新文化氛围第68页
            6.3.3.6 建立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环境第68-69页
        6.3.4 满足农业科技人才个人成长与发展需求的培养和使用激励第69-70页
            6.3.4.1 健全人才开发与培养机制,提供更多的培训与学习机会第69页
            6.3.4.2 处理好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的关系,构建良好的用人机制第69-70页
            6.3.4.3 设立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和引智项目第70页
            6.3.4.4 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和选拔机制第70页
        6.3.5 满足尊重与信任需求的精神激励第70-74页
            6.3.5.1 健全内部沟通平台,搭建促进尊重与信任的沟通桥梁第71页
            6.3.5.2 让科技人才参与管理与决策,增强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第71页
            6.3.5.3 使用声誉激励,促进工作成就感,维护工作积极性第71-72页
            6.3.5.4 进行高情感和心智激励,及时消除科技人才负面情绪第72-74页
7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74-78页
    7.1 研究结论第74-77页
    7.2 展望第77-78页
附件:参考文献第78-83页
    (一) 编著、教材第78-79页
    (二) 英文类第79-80页
    (三) 论文、资料第80-83页
调查问卷第83-89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乡二元体制下教育政策的影响研究--基于公共政策农村目标群体视角的分析
下一篇:职业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联动服务研究--以东莞市H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