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工艺美术论文--中国工艺美术论文--织染、服装、刺绣工艺美术论文

民族工艺传播介质的符号意义变迁与传播路径--以白族扎染为例分析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目录第5-7页
第一章 引论第7-15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第7-9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9-13页
        一、 学术界研究概况第9-12页
        二、 学术界研究述评第12-13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13-15页
        一、 历史文献分析法(literature analysis)第13页
        二、 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第13-14页
        三、 访谈法(interview)第14-15页
第二章 民族工艺符号化与作为符号的民族工艺第15-20页
    第一节 全球——地方关系:民族工艺传播介质的语境拓展第15-17页
    第二节 文化产业链中民族工艺文化符号意义生存和传播走向第17-20页
第三章 以符号的视角:传统白族扎染之文化传播第20-33页
    第一节 白族扎染符号传播介质元素之编码环境与条件第20-24页
        一、 地理环境因素:商道传播背景塑造白族扎染文化底蕴第21-22页
        二、 地域性孕育出的民族工艺介质文化传播环境和传播方式第22-24页
    第二节 白族扎染符号及其传播介质元素构成第24-29页
        一、 白族扎染符号传播介质元素之——白族土布第24-25页
        二、 白族扎染符号传播介质元素之——色彩介质第25-26页
        三、 白族扎染符号传播介质元素之——纹样介质第26-29页
    第三节 白族扎染符号传播介质元素之编码和译码第29-33页
        一、 白族扎染符号传播介质的编码第29-30页
        二、 白族扎染符号传播介质的译码第30-33页
第四章 文化工业语境下民族工艺传播观察——以白族扎染为个案(80 年代末至 21 世纪初)第33-52页
    第一节 白族扎染介质文化变迁观察:走访当下大理周城扎染第33-38页
    第二节 今夕相较之传统白族扎染传播介质第38-45页
        一、 张仕绅老人讲述扎染的传播:白族扎染的兴衰一刻也离不开历史第38-39页
        二、 张仕绅老人讲述传统白族扎染符号的编码过程:凭着经验和民族记忆第39-42页
        三、 宏观视野下传统白族扎染介质之文化传播:走出周城,走向世界第42-45页
    第三节 微观视野下的对话:传统白族扎染介质的文化传播第45-52页
        一、 李淑兰眼里的改革开放三十年:身边有些什么变化第46页
        二、李淑兰:起初做“女红”为了生活,没想那么多第46-47页
        三、实现“对话”:我会英语并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第47-49页
        四、李淑兰:白族扎染的闻名源于世人对其工艺文化的看重第49-51页
        五、对话李淑兰:白族扎染符号究竟何处去第51-52页
第五章 传统 VS 现代:民族民间工艺介质传播之路第52-67页
    第一节 他者的想象:传统介质元素的现代解读与文化认同第52-55页
    第二节 现代性力量下民族对传统白族扎染传播介质的传承与坚守第55-61页
    第三节 从白族扎染传播介质管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路径第61-67页
        一、 现实层面的发展走向第61-64页
        二、 理论层面的意义构建第64-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延边地区地名文化景观研究--以康熙年间至建国前为主
下一篇:新闻漫画评论功能的解读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