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导论 | 第8-18页 |
1.1 旅游形象的相关研究 | 第8-13页 |
1.1.1 旅游形象研究产生的背景 | 第8页 |
1.1.2 旅游形象的概念及形成过程 | 第8-10页 |
1.1.3 国外旅游形象研究综述 | 第10页 |
1.1.4 国内旅游形象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1.5 赣西地区旅游形象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 赣西绿色旅游精粹线概述及其规划设计意义 | 第13-15页 |
1.2.1 赣西绿色旅游精粹线概述 | 第13页 |
1.2.2 规划设计赣西绿色旅游精粹线的意义 | 第13-15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5.1 基于旅游地形象系统设计模式(TDIS)的理论分析法 | 第16-17页 |
1.5.2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1.5.3 实地调查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赣西地区历史沿革和交通地理研究 | 第18-25页 |
2.1 赣西地区古代历史概况 | 第18-19页 |
2.1.1 隋代之前的赣西地区 | 第18页 |
2.1.2 隋代至清代的赣西地区 | 第18-19页 |
2.1.3 赣西地区古代史小结 | 第19页 |
2.2 赣西地区近现代历史概况 | 第19-21页 |
2.2.1 民国时期的赣西地区 | 第19-20页 |
2.2.2 新中国成立后的赣西地区 | 第20-21页 |
2.2.3 赣西地区近现代史小结 | 第21页 |
2.3 部分赣西非典型县市历史概况 | 第21-23页 |
2.3.1 樟树市 | 第21-22页 |
2.3.2 铜鼓县 | 第22页 |
2.3.3 靖安县 | 第22-23页 |
2.4 赣西地区交通地理概况 | 第23-25页 |
第3章 赣西绿色旅游精粹线旅游形象现状分析 | 第25-32页 |
3.1 赣西绿色旅游精粹线交通概况 | 第25-26页 |
3.2 赣西绿色旅游精粹线游程设计 | 第26页 |
3.3 赣西绿色旅游精粹线景区(点)的资源特色、主题形象及宣传口号的分述与整理 | 第26-32页 |
3.3.1 樟树市 | 第26-27页 |
3.3.2 新余仙女湖风景名胜区 | 第27-28页 |
3.3.3 宜春市温汤镇及明月山风景名胜区 | 第28-29页 |
3.3.4 萍乡市安源区及武功山风景名胜区 | 第29页 |
3.3.5 铜鼓县 | 第29-30页 |
3.3.6 靖安县 | 第30页 |
3.3.7 赣西绿色旅游精粹线各景区(点)的资源特色、主题形象与宣传口号整理 | 第30-32页 |
第4章 赣西绿色旅游精粹线主题形象的策划 | 第32-42页 |
4.1 赣西绿色旅游精粹线的形象定位与口号设计(新方法) | 第32-33页 |
4.1.1 横向定位 | 第32-33页 |
4.1.2 纵向定位 | 第33页 |
4.1.3 独立定位 | 第33页 |
4.1.4 抢先定位 | 第33页 |
4.1.5 主题口号设计 | 第33页 |
4.2 赣西绿色旅游精粹线的形象感知系统设计(CIS) | 第33-36页 |
4.2.1 理念识别 | 第34页 |
4.2.2 视觉识别 | 第34-35页 |
4.2.3 行为识别 | 第35-36页 |
4.3 赣西绿色旅游精粹线的形象传播系统设计 | 第36-42页 |
4.3.1 形象广告及影视传播策略 | 第37-38页 |
4.3.2 市场行销策略(4P’s) | 第38-39页 |
4.3.3 公共关系策略 | 第39-41页 |
4.3.4 网络媒体策略 | 第41-4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2-43页 |
5.1 结论 | 第42页 |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