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导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3 综述小结 | 第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17-18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7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2.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互联网+”概念 | 第18页 |
2.1.2 公共服务 | 第18-19页 |
2.1.3 “互联网+政务”的公共服务 | 第19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9-20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0页 |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20-21页 |
3.我国“互联网+政务”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 第21-33页 |
3.1 “互联网+政务”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现状 | 第21-27页 |
3.1.1 我国“互联网+政务”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3.1.2 政府门户网站建设逐步趋于完善 | 第22-23页 |
3.1.3 网站服务的功能与形式趋于多样化 | 第23-25页 |
3.1.4 政府公共信息更加公开化 | 第25页 |
3.1.5 加快了社会治理现代化速度 | 第25-27页 |
3.2 “互联网+政务”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3.2.1 服务理念认识不足,随意供给现象突出 | 第27页 |
3.2.2 资源数据整合滞后,供给质量难以提升 | 第27-28页 |
3.2.3 考评指标不够健全,服务供给效率低下 | 第28-29页 |
3.2.4 公众参与意愿不高,相关诉求难以满足 | 第29-30页 |
3.3 “互联网+政务”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成因 | 第30-33页 |
3.3.1 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 第30页 |
3.3.2 公共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 第30-31页 |
3.3.3 绩效评估方式缺乏科学 | 第31页 |
3.3.4 社会公众的权益意识较弱 | 第31-33页 |
4.国外“互联网+政务”服务供给的实践及启示 | 第33-36页 |
4.1 国外“互联网+政务”服务供给的实践 | 第33-34页 |
4.1.1 新加坡“新密”项目 | 第33页 |
4.1.2 美国“Data.gov”开放共享 | 第33-34页 |
4.1.3 德国“数字化管理2020” | 第34页 |
4.2 国外“互联网+政务”服务供给实践的启示 | 第34-36页 |
4.2.1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 第34页 |
4.2.2 搭建一站式信息平台 | 第34-35页 |
4.2.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35-36页 |
5.优化我国“互联网+政务”公共服务供给的建议 | 第36-41页 |
5.1 更新服务理念,强化服务供给的针对性 | 第36-37页 |
5.2 健全服务体系,实现无缝对接的全流程服务 | 第37-38页 |
5.3 提升服务技能,有效改善公共服务供给质量 | 第38-39页 |
5.4 创新评估体系,力求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 第39-40页 |
5.5 提升权利意识,满足社会公众合理利益诉求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