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1 导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1.3.1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1.3.2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2 基础理论和核心概念 | 第16-21页 |
2.1 核心概念 | 第16-17页 |
2.1.1 行政区划 | 第16页 |
2.1.2 城市集群 | 第16-17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17-21页 |
2.2.1 地域分工理论 | 第17-18页 |
2.2.2 产业集群理论 | 第18-19页 |
2.2.3 都市区理论 | 第19-21页 |
3 高安市、樟树市、永修县融入大南昌行政区域规划的条件对比分析 | 第21-32页 |
3.1 高安市、樟树市、永修县三县市地理位置情况 | 第21-24页 |
3.1.1 地理方位对比 | 第21-22页 |
3.1.2 地理距离对比 | 第22页 |
3.1.3 地理面积对比 | 第22-23页 |
3.1.4 地形地势对比 | 第23页 |
3.1.5 地理交通对比 | 第23页 |
3.1.6 地理人口对比 | 第23-24页 |
3.2 高安市、樟树市、永修县三县市城市规划情况 | 第24-26页 |
3.2.1 城市规划指导文件及目标 | 第24页 |
3.2.2 中心城区城市规划 | 第24-25页 |
3.2.3 乡镇规划 | 第25-26页 |
3.3 高安市、樟树市、永修县三县市产业发展情况 | 第26-29页 |
3.3.1 产业结构对比 | 第26页 |
3.3.2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 第26-29页 |
3.4 高安市、樟树市、永修县三县市文化发展情况 | 第29-30页 |
3.4.1 高安市文化发展情况 | 第29页 |
3.4.2 樟树市文化发展情况 | 第29-30页 |
3.4.3 永修县文化发展情况 | 第30页 |
3.5 高安市与其他两县市融入大南昌行政区域规划的优劣势总结分析 | 第30-31页 |
3.6 主要启示 | 第31-32页 |
4 高安市纳入南昌行政区划范围的必要性分析 | 第32-34页 |
4.1 进一步完善江西省区域发展格局的需要 | 第32页 |
4.2 打造以南昌为中心的大都市区的需要 | 第32页 |
4.3 增强城市竞争力,带动经济发展辐射功能的需要 | 第32-33页 |
4.4 引导大都市区内县市城市规划建设和产业布局的需要 | 第33页 |
4.5 解决“飞地经济”和“边缘经济”的需要 | 第33-34页 |
5 高安市融入大南昌行政区域规划的应对准备、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34-39页 |
5.1 高安市融入大南昌行政区域规划应对准备 | 第34-35页 |
5.1.1 规划同筹迈出实质性步伐 | 第34页 |
5.1.2 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不断调整 | 第34页 |
5.1.3 基础设施建设紧密对接 | 第34-35页 |
5.1.4 文化渊源一脉相承 | 第35页 |
5.2 高安市融入大南昌行政区域规划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5.2.1 观念滞后 | 第35页 |
5.2.2 政区分割 | 第35-36页 |
5.2.3 市场分割 | 第36页 |
5.2.4 制度缺失 | 第36-37页 |
5.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39页 |
5.3.1 政绩导向 | 第37页 |
5.3.2 利益分割 | 第37-38页 |
5.3.3 组织缺失 | 第38-39页 |
6 国内外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经验借鉴 | 第39-43页 |
6.1 国内经验借鉴 | 第39-40页 |
6.1.1 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 | 第39-40页 |
6.1.2 合肥-芜湖双核空间整合 | 第40页 |
6.2 国外经验借鉴 | 第40-42页 |
6.2.1 伦敦城市空间扩展 | 第40-41页 |
6.2.2 东京都市圈发展 | 第41-42页 |
6.3 经验启示 | 第42-43页 |
6.3.1 国内案例经验启示 | 第42页 |
6.3.2 国外案例经验启示 | 第42-43页 |
7 高安市融入大南昌行政区域规划的政策建议 | 第43-47页 |
7.1 转变观念,促进协调发展 | 第43页 |
7.2 打破行政区划界线,改善政区分割问题 | 第43-45页 |
7.2.1 做好区域规划,加速规划对接 | 第43-44页 |
7.2.2 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区域共享,构建同城化服务体系 | 第44页 |
7.2.3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双城共建 | 第44-45页 |
7.3 积极构建一体化经济圈,破除市场分割 | 第45-46页 |
7.3.1 破除经济市场一体化行政壁垒 | 第45页 |
7.3.2 推动产业无缝对接,实现产业互补与融合 | 第45-46页 |
7.4 设立相关调控机构,完善协调发展制度 | 第46-47页 |
8 总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