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一、选题背景及价值 | 第10-14页 |
(一) 论题提出的社会背景 | 第10-12页 |
(二) 文学经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 第12-13页 |
(三) 《水浒传》的社会影响力 | 第13-14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4-26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26页 |
五、研究的创新点 | 第26-28页 |
(一) 研究主题的创新 | 第26-27页 |
(二)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水浒传》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解读 | 第28-41页 |
一、关于“水浒”政治观点的辩证思考 | 第29-34页 |
(一) 英雄主义与投降主义的两面性 | 第29-32页 |
(二) 忠君与爱民的冲突性 | 第32-34页 |
二、关于“水浒”中价值观念的历史观察 | 第34-38页 |
(一) 价值观的时代性 | 第34-36页 |
(二) 寻找共同价值观,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 第36-38页 |
三、“水浒”对德育思想的阐释 | 第38-41页 |
(一) 德育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38-39页 |
(二) 《水浒传》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水浒传》蕴含的主要德育思想内容 | 第41-68页 |
一、《水浒传》中蕴含的个人品德思想内涵 | 第41-50页 |
(一) 梁山好汉之“好” | 第42-48页 |
(二) 市井百姓之“德” | 第48-50页 |
二、《水浒传》中蕴含的家庭美德思想内涵 | 第50-54页 |
(一) 宋江对于礼仪孝悌,尊老爱幼的尊崇 | 第50-51页 |
(二) 女人对于恪守妇道,笃行德行的要求 | 第51-54页 |
三、《水浒传》中蕴含的社会公德思想内涵 | 第54-60页 |
(一) 宋江的忠诚义气,仗义疏财 | 第54-59页 |
(二) 梁山好汉的明辨是非,惩恶扬善 | 第59页 |
(三) 平民的知恩图报,投桃报李 | 第59-60页 |
四、《水浒传》中蕴含的职业道德思想内涵 | 第60-65页 |
(一) 九天玄女对宋江忠君爱国的引导 | 第61-62页 |
(二) 臣子对辅国安民替天行道的责任 | 第62-64页 |
(三) 领导者全仗忠义去邪归正的义务 | 第64-65页 |
五、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集体主义体现 | 第65-68页 |
(一) 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 | 第65-66页 |
(二) 忠君爱国,以国家利益为重 | 第66-68页 |
第四章 批判继承《水浒传》所蕴含的德育思想 | 第68-86页 |
一、理性思考,充分挖掘并批判继承《水浒传》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 | 第68-71页 |
(一) 积极响应文化育人号召 | 第68-69页 |
(二) 批判继承《水浒传》德育内容 | 第69-71页 |
二、立足文本,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 | 第71-75页 |
(一) 德育载体之经典故事情节 | 第72-73页 |
(二) 德育载体之典型人物形象 | 第73-74页 |
(三) 德育载体之典型语言和细节 | 第74-75页 |
三、辩证看待,正确引导读者汲取《水浒传》蕴含的德育精华 | 第75-78页 |
(一) 明辨是非,引导读者辩证接受梁山好汉的“好” | 第75页 |
(二) 辩证看待,引导读者正确认识作品中的“伦理纲常” | 第75-76页 |
(三) 合理继承,引导读者正确认识作品中的团队精神 | 第76-78页 |
(四) 全面认识,正确的引导与自主学习比肩而行 | 第78页 |
四、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和客观条件,因势利导实现文化育人功能 | 第78-80页 |
(一) 以青少年学生为教育重点 | 第79-80页 |
(二) 以其他社会成员为普及对象 | 第80页 |
五、运用当代媒体传播技术,加大教育传播力度 | 第80-82页 |
(一) 继续发挥传统媒体的传播功能,实现《水浒传》德育功能 | 第81页 |
(二) 充分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的强大传播功能,更好地实现《水浒传》的德育价值. | 第81-82页 |
六、提高教育者的思想水平和专业素养,实现文学作品的德育渗透功能 | 第82-86页 |
(一) 提高教育主体思想水平 | 第82-83页 |
(二) 提高教育主体的专业素养 | 第83-86页 |
结语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一) 著作类 | 第87-88页 |
(二) 期刊类 | 第88-89页 |
(三) 学位论文类 | 第89-90页 |
(四) 其他类 | 第90-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