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近代城市规划教育史系统性研究的空缺 | 第10页 |
1.1.2 近代城市规划史研究内容的深化 | 第10-11页 |
1.1.3 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研究动态 | 第13页 |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6-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7页 |
1.6 史料调研与分析 | 第17-19页 |
1.6.1 史料调研 | 第17-18页 |
1.6.2 史料分析 | 第18-19页 |
1.7 历史分期及依据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城市规划教育的孕育:知识的生发(1923年前) | 第22-34页 |
2.1 近代转型之下西方城市规划知识的传入及影响 | 第22-25页 |
2.1.1 早期社会转型与教育转型 | 第22-24页 |
2.1.2 西方城市规划知识与技术的传入途径及意义 | 第24-25页 |
2.2 工程学体系中城市规划知识的孕育 | 第25-29页 |
2.2.1 从被动到主动:西式城市建设认知的形成(1895年前) | 第25-26页 |
2.2.2 城市建设实践与城市规划知识积累(1895-1923年) | 第26页 |
2.2.3 近代工程教育发展及城市规划知识孕育 | 第26-29页 |
2.3 市政学体系中城市规划知识的孕育 | 第29-32页 |
2.3.1 市政管理知识的传播(1895年前) | 第29-30页 |
2.3.2 城乡建制的导入(1895-1923年)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城市规划教育的开端:课程的设置(1923-1937) | 第34-50页 |
3.1 多学科城市规划课程的设置 | 第34-37页 |
3.1.1 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34-35页 |
3.1.2 首次城市规划课程的设置 | 第35-37页 |
3.2 土木学科中的城市规划课程 | 第37-42页 |
3.2.1 开设情况 | 第37页 |
3.2.2 教学情况:体系、内容与方法 | 第37-40页 |
3.2.3 作用与地位:市政工程学的重要理论知识 | 第40-42页 |
3.3 建筑学科中的城市规划课程 | 第42-45页 |
3.3.1 开设情况 | 第42页 |
3.3.2 教学情况:内容与方法 | 第42-43页 |
3.3.3 作用与地位:建筑学科的重要设计课程之一 | 第43-44页 |
3.3.4 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的起步 | 第44-45页 |
3.4 市政学科中的城市规划课程 | 第45-48页 |
3.4.1 开设情况 | 第45-46页 |
3.4.2 教学内容 | 第46-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与形成:从课程到方向与专业(1937-1952) | 第50-64页 |
4.1 规划学科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50-51页 |
4.1.1 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扩大 | 第50页 |
4.1.2 城市规划学术的发展 | 第50-51页 |
4.2 城市规划课程的拓展 | 第51-54页 |
4.2.1 建筑学中城市规划课程的规范化 | 第51-53页 |
4.2.2 城市规划课程的分化:理论与设计 | 第53-54页 |
4.3 城市规划方向的零星出现 | 第54-58页 |
4.3.1 土木学毕业论文城市规划选题的出现 | 第54-56页 |
4.3.2 建筑学中城市规划专业方向设立的构想 | 第56-58页 |
4.4 城市规划专业的形成 | 第58-63页 |
4.4.1 教育层次的拓展——学术研究与交流 | 第58-60页 |
4.4.2 城市规划教育的本土化发展 | 第60-61页 |
4.4.3 同济大学“都市计划与经营”专业的构建 | 第61-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近代城市规划任课教师的历史作用 | 第64-78页 |
5.1 概况 | 第64-68页 |
5.1.1 任课教师的统计 | 第64-66页 |
5.1.2 任课教师的多身份复合 | 第66-67页 |
5.1.3 任课教师的多学科教育背景 | 第67-68页 |
5.2 任课教师的教育贡献 | 第68-71页 |
5.2.1 刘福泰与建筑学中城市规划课程的规范化 | 第68-70页 |
5.2.2 梁思成与清华大学“市镇体形计划”组 | 第70-71页 |
5.2.3 金经昌与同济大学“都市计划与经营”专业 | 第71页 |
5.3 任课教师的学术贡献 | 第71-75页 |
5.3.1 战前的工程学研究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传播 | 第71-73页 |
5.3.2 战后对城市重建及工程教育的讨论 | 第73-75页 |
5.4 任课教师的建设贡献 | 第75-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近代城市规划教材的评析 | 第78-92页 |
6.1 现存近代城市规划教材述要 | 第78-83页 |
6.1.1 城市规划课程创设初期——讲义 | 第78-79页 |
6.1.2 外文原版教材的引进与使用 | 第79-82页 |
6.1.3 城市规划教材的本土化探索——自主编著 | 第82-83页 |
6.2 美国原版教材《Principles of City Planning》 | 第83-86页 |
6.2.1 作者及成书背景 | 第83-84页 |
6.2.2 教材内容评述 | 第84-86页 |
6.2.3 影响 | 第86页 |
6.3 首部系统阐述城市规划的自编教材:《都市计划学》 | 第86-91页 |
6.3.1 陈训烜其人及成书背景 | 第87-88页 |
6.3.2 教材内容评述 | 第88-90页 |
6.3.3 意义 | 第90-9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 第92-96页 |
7.1 近代城市规划教育的形成过程 | 第92-93页 |
7.2 近代城市规划教育的影响 | 第93-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作者简介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