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论文创新和不足 | 第16-17页 |
1.5.1 论文的创新 | 第16页 |
1.5.2 论文的不足 | 第16-17页 |
第2章 我国债券违约的现状分析 | 第17-22页 |
2.1 债券违约事件整体性描述 | 第17-20页 |
2.1.1 债券违约的数量发展趋势分析 | 第17页 |
2.1.2 按地区与企业类型分布的债券违约分析 | 第17-18页 |
2.1.3 按交易所分布的债券违约分析 | 第18-19页 |
2.1.4 按行业类型分布的债券违约分析 | 第19-20页 |
2.2 债券违约的特点分析 | 第20-21页 |
2.2.1 债券违约规模占比较小 | 第20页 |
2.2.2 债券违约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 第20页 |
2.2.3 债券违约集中在产能过剩行业 | 第20-21页 |
2.2.4 债券违约与企业战略发展预期有关 | 第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债券违约的成因分析 | 第22-31页 |
3.1 债券违约的宏观因素分析 | 第22-25页 |
3.1.1 宏观经济因素 | 第22-23页 |
3.1.2 行业景气因素 | 第23-25页 |
3.1.3 政策监管因素 | 第25页 |
3.2 债券违约的微观因素分析 | 第25-29页 |
3.2.1 财务因素 | 第25-28页 |
3.2.2 战略管理因素 | 第28-29页 |
3.2.3 特殊事件因素 | 第2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4章 债券违约的处置分析 | 第31-37页 |
4.1 债券违约的处置事件分析 | 第31-32页 |
4.2 债券违约的处置方式分析 | 第32-34页 |
4.2.1 外部资金支持:担保偿还与他方代偿 | 第33页 |
4.2.2 企业主动筹资:资产处置与再融资 | 第33页 |
4.2.3 破产诉讼求偿:破产重整与破产清算 | 第33-34页 |
4.3 债券违约的处置问题分析 | 第34-35页 |
4.3.1 法律法规制度缺失,难以有效诉偿 | 第34页 |
4.3.2 投资主体求偿弱势,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 第34页 |
4.3.3 发行主体缺乏约束,偿债能力与意愿难控 | 第34-35页 |
4.4 国外成熟市场的处置经验分析 | 第35-36页 |
4.4.1 国外成熟市场的违约应对分析 | 第35-36页 |
4.4.2 国外成熟市场经验启示 | 第3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5章 二重重装违约案例研究 | 第37-44页 |
5.1 违约事件整体分析 | 第37-38页 |
5.1.1 公司背景分析 | 第37页 |
5.1.2 公司股东分析 | 第37-38页 |
5.1.3 违约事件分析 | 第38页 |
5.2 违约事件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1页 |
5.2.1 宏观影响因素:宏观经济下行,行业产能过剩 | 第38-40页 |
5.2.2 微观影响因素:偿债能力弱化,经营利润下滑 | 第40-41页 |
5.3 违约事件后续处置分析 | 第41-44页 |
5.3.1 后续处置分析 | 第41-42页 |
5.3.2 后续处置总结 | 第42-44页 |
第6章 政策建议 | 第44-49页 |
6.1 债券发行层面 | 第44-45页 |
6.1.1 树立多元融资发展理念,与企业资产规模相匹配 | 第44页 |
6.1.2 强化公司治理结构,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 | 第44-45页 |
6.1.3 强化债务履约意识,与企业责任监管相制约 | 第45页 |
6.2 债券投资层面 | 第45-46页 |
6.2.1 正视违约事件发生,积极协商债券违约处置问题 | 第45页 |
6.2.2 多元投资分散风险,做好风险承担能力评估 | 第45-46页 |
6.2.3 有效利用债权人决议大会制度,熟知法律求偿途径 | 第46页 |
6.3 债券监管层面 | 第46-49页 |
6.3.1 强化监管顶层设计,健全市场监督管理机制 | 第46-47页 |
6.3.2 强化风险分担制度,建立违约市场化处置模式 | 第47页 |
6.3.3 优化债券发行监管制度,推动信用评级体制发展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