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7页 |
引言 | 第7-14页 |
一、论题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7-8页 |
二、论题研究现状综述 | 第8-12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三、论题的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后现代教育思想概述 | 第14-22页 |
一、后现代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14-15页 |
二、后现代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 第15-22页 |
(一) 后现代教育的目的观 | 第15-16页 |
(二) 后现代教育的课程观 | 第16-18页 |
(三) 后现代教育的师生观 | 第18-20页 |
(四) 后现代教育的知识观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后现代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第22-29页 |
一、后现代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 第22-26页 |
(一) 利于关注“课堂生态”,避免“花盆效应” | 第22-23页 |
(二) 利于关注“教育生成”,防止“一切预成” | 第23页 |
(三) 利于关注“对话”,防止“教育独白” | 第23-25页 |
(四) 利于关注“小叙事”,避免纯粹的“宏大叙事” | 第25-26页 |
二、后现代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 第26-29页 |
(一) 削弱了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和“一元”指导思想的地位 | 第26-27页 |
(二) 模糊了教育对象的价值选择和政治观念 | 第27-28页 |
(三) 消解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后现代教育思想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 第29-42页 |
一、有效发挥后现代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 第29-39页 |
(一) 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效结合 | 第29-31页 |
(二) 实现“结果性目的”与“过程性目的”的有效结合 | 第31-34页 |
(三) 实现“平等、对话”与“动态、发展”的有效结合 | 第34-36页 |
(四) 实现“宏大叙事”与“小叙事”的有效结合 | 第36-39页 |
二、有效应对后现代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 第39-42页 |
(一) 注重灌输与启发相结合 | 第39页 |
(二)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39-40页 |
(三) 注重主导与主体相结合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47-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