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政治论文

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初中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信阳市第七中学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导论第8-13页
    1.1 选题背景第8-9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9-11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第11页
        1.3.1 选题的理论意义第11页
        1.3.2 选题的现实价值第11页
    1.4 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第11-13页
第2章 道德与法治课和非智力因素概述第13-17页
    2.1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分析第13-14页
        2.1.1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第13页
        2.1.2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第13-14页
    2.2 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性第14-15页
        2.2.1 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第14-15页
        2.2.2 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意义第15页
    2.3 道德与法治课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系第15-17页
        2.3.1 非智力因素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第15-16页
        2.3.2 培养非智力因素适应初中生思想发展的要求第16-17页
第3章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现存的问题及原因第17-25页
    3.1 信阳市第七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调研分析第17-19页
        3.1.1 信阳第七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现状第17页
        3.1.2 信阳第七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特点第17-19页
    3.2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现存的问题第19-22页
        3.2.1 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不够明确第19页
        3.2.2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够充分第19-20页
        3.2.3 对学生情绪的克制不够注重第20页
        3.2.4 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不够坚定第20-21页
        3.2.5 对学生性格的培养不够完善第21页
        3.2.6 对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不够充分第21-22页
    3.3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第22-25页
        3.3.1 社会环境的影响第22-23页
        3.3.2 学校教育模式的影响第23页
        3.3.3 家庭教育观念片面第23-24页
        3.3.4 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第24-25页
第4章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培养初中生非智力因素的对策第25-32页
    4.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动机观第25-26页
        4.1.1 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第25-26页
        4.1.2 树立正确的成才动机第26页
    4.2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第26-28页
        4.2.1 鼓励和开发学习兴趣第26-27页
        4.2.2 培养稳定持久的学习兴趣第27-28页
    4.3 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第28-29页
        4.3.1 加强情绪教育,培养健康情感第28页
        4.3.2 运用情感教育,培养积极情感第28-29页
    4.4 帮助学生培养坚定的意志第29-30页
        4.4.1 加强对意志的认识第29页
        4.4.2 通过实践活动加强自我锻炼第29-30页
    4.5 帮助学生培养完善的性格第30-31页
        4.5.1 形成完善的性格第30页
        4.5.2 塑造学生独特的个性第30-31页
    4.6 创造统一协调的环境第31-32页
第5章 结语第32-33页
致谢第33-34页
参考文献第34-36页
附录第36-37页

论文共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前中学校园暴力频发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英语课外作业优化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