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2章 中学校园暴力概述 | 第15-24页 |
2.1 校园暴力的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2.2 中学校园暴力的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3 中学校园暴力的特点 | 第17-20页 |
2.3.1 受害方比较弱小 | 第18页 |
2.3.2 暴力手段较为残忍 | 第18-19页 |
2.3.3 施暴主体低龄化 | 第19页 |
2.3.4 暴力行为具有隐蔽性 | 第19-20页 |
2.3.5 精神暴力日趋增多 | 第20页 |
2.4 中学校园暴力产生的危害 | 第20-24页 |
2.4.1 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构成威胁 | 第21-22页 |
2.4.2 对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带来挑战 | 第22-23页 |
2.4.3 对加害者与被害者的家庭均产生不良影响 | 第23页 |
2.4.4 对中学生身心健康带来危害 | 第23-24页 |
第3章 中学校园暴力频发的现状和成因分析 | 第24-33页 |
3.1 中学校园暴力频发的现状 | 第24-27页 |
3.1.1 中学校园暴力调查问卷设计 | 第24-25页 |
3.1.2 中学校园暴力调查结果统计 | 第25-27页 |
3.2 中学校园暴力频发的成因分析 | 第27-33页 |
3.2.1 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2 社会环境的时代性特点 | 第28-29页 |
3.2.3 学校的德育教育及管理问题 | 第29-30页 |
3.2.4 家庭关爱及成长教育的缺失 | 第30-31页 |
3.2.5 中学生自身青春期的心理及行为因素 | 第31-32页 |
3.2.6 我国应对校园暴力行为的法制建设滞后 | 第32-33页 |
第4章 中学校园暴力频发的防治措施 | 第33-44页 |
4.1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 第33-37页 |
4.1.1 完善校园安全立法 | 第33-34页 |
4.1.2 和谐校园建设纳入考核内容体系 | 第34页 |
4.1.3 切断暴力文化传播途径,优化网络与媒体环境 | 第34-36页 |
4.1.4 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与惩罚机构体系 | 第36页 |
4.1.5 强化监护人责任意识,实行监护人追责制 | 第36-37页 |
4.2 加强中学德育的规范化管理 | 第37-40页 |
4.2.1 强化校园法制教育,培养师生法律思维 | 第37-38页 |
4.2.2 完善德育教育,提高师生素质修养 | 第38-39页 |
4.2.3 畅通师生联系渠道,培育师生亲情 | 第39页 |
4.2.4 加强校园规范化管理 | 第39-40页 |
4.3 增强家庭安全教育的针对性 | 第40-41页 |
4.3.1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 第40页 |
4.3.2 将“自我保护”作为家庭教育的必备内容 | 第40-41页 |
4.3.3 重视良好家风家规的培育 | 第41页 |
4.4 引导学生增强素质修养 | 第41-44页 |
4.4.1 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 第42页 |
4.4.2 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 | 第42页 |
4.4.3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 第42-43页 |
4.4.4 培养尊重与平等意识 | 第43-44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页 |
附录:校园暴力调查问卷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