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隧道开挖软弱破碎围岩变形特征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2 软弱破碎围岩隧道洞口段开挖支护方法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第2章 隧道洞口段软弱破碎围岩变形的影响因素及开挖支护机理与方法 | 第22-36页 |
2.1 软弱破碎围岩变形的影响因素 | 第22-25页 |
2.1.1 自然因素 | 第22-24页 |
2.1.2 人为因素 | 第24-25页 |
2.2 隧道洞口段软弱破碎围岩支护结构作用机理 | 第25-28页 |
2.2.1 洞口段围岩变形机理 | 第25-26页 |
2.2.2 喷锚支护作用机理 | 第26页 |
2.2.3 钢拱架的作用机理 | 第26页 |
2.2.4 超前小导管支护的作用机理 | 第26-27页 |
2.2.5 管棚支护的作用机理 | 第27-28页 |
2.3 软弱破碎围岩隧道洞口段施工方法 | 第28-35页 |
2.3.1 软弱破碎围岩隧道洞口段施工原则 | 第28页 |
2.3.2 软弱破碎围岩隧道洞口段开挖工法 | 第28-31页 |
2.3.3 工程实例统计及工法比选 | 第31-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隧道洞口段软弱破碎围岩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 第36-56页 |
3.1 隧道概况 | 第36-38页 |
3.1.1 隧道简介 | 第36页 |
3.1.2 工程地质特征 | 第36-37页 |
3.1.3 水文地质特征 | 第37-38页 |
3.1.4 工程特点及难点 | 第38页 |
3.2 隧道施工监测技术 | 第38-42页 |
3.2.1 监测设计原则 | 第39页 |
3.2.2 监测项目 | 第39-40页 |
3.2.3 监测方法 | 第40-42页 |
3.3 围岩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 第42-53页 |
3.3.1 围岩变形稳定的确定 | 第42-43页 |
3.3.2 围岩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 第43-45页 |
3.3.3 围岩变形的灰色预测 | 第45-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第4章 隧道洞口段施工过程数值模拟及围岩变形与受力分析 | 第56-76页 |
4.1 MIDAS/GTS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 第56-57页 |
4.2 数值模拟分析流程 | 第57-58页 |
4.3 隧道模型的建立 | 第58-64页 |
4.3.1 计算假定 | 第58-59页 |
4.3.2 本构模型 | 第59页 |
4.3.3 计算模型 | 第59-61页 |
4.3.4 围岩与支护参数选取 | 第61-63页 |
4.3.5 施工过程实现 | 第63-64页 |
4.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4-73页 |
4.4.1 围岩变形分析 | 第64-69页 |
4.4.2 围岩应力分析 | 第69-70页 |
4.4.3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70-72页 |
4.4.4 与现场监测结果对比 | 第72-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第5章 隧道洞口段开挖支护优化研究 | 第76-86页 |
5.1 模拟工况 | 第76-78页 |
5.2 计算模型 | 第78-79页 |
5.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79-84页 |
5.3.1 围岩变形分析 | 第79-83页 |
5.3.2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83-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结论 | 第86-87页 |
6.2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