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 | 第10-14页 |
1.2.1 EVA的相关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1.2.2 BSC的相关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2.3 EVA与BSC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研究概况 | 第14页 |
1.3 论文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业绩评价相关理论及EVA和BSC结合的业绩评价体系构想 | 第17-25页 |
2.1 业绩评价内涵 | 第17页 |
2.2 业绩评价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7-18页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8页 |
2.2.3 战略管理理论 | 第18-19页 |
2.3 EVA的内涵及优缺点 | 第19-20页 |
2.3.1 EVA的优点 | 第19-20页 |
2.3.2 EVA的缺点 | 第20页 |
2.4 BSC的内涵及优缺点 | 第20-21页 |
2.4.1 BSC的优点 | 第21页 |
2.4.2 BSC的缺点 | 第21页 |
2.5 EVA与BSC互补性分析 | 第21-22页 |
2.6 EVA与BSC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22-25页 |
2.6.1 结合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2.6.2 结合的可行性 | 第23-24页 |
2.6.3 EVA与BSC结合的思路和方法 | 第24-25页 |
3 钢铁企业业绩评价指标回顾及存在的问题 | 第25-30页 |
3.1 钢铁企业的特征 | 第25-26页 |
3.2 钢铁企业业绩评价指标历史回顾 | 第26-27页 |
3.3 钢铁企业业绩评价存在的现实问题 | 第27-30页 |
3.3.1 在指标选择上过多倾向传统财务指标 | 第28页 |
3.3.2 对业绩评价定位模糊与狭窄 | 第28页 |
3.3.3 没有将企业核心战略贯穿其中 | 第28页 |
3.3.4 对企业技术创新重视不够 | 第28-29页 |
3.3.5 没有将环境保护责任指标设计在内 | 第29-30页 |
4 EVA和BSC结合的X钢铁公司业绩评价体系构建(构想) | 第30-47页 |
4.1 X钢铁公司基本情况 | 第30-31页 |
4.1.1 X钢铁公司简介 | 第30-31页 |
4.1.2 X钢铁公司战略定位 | 第31页 |
4.2 X钢铁公司业绩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31-32页 |
4.2.1 战略相关性原则 | 第31-32页 |
4.2.2 可量化原则 | 第32页 |
4.2.3 平衡原则 | 第32页 |
4.2.4 可操作性原则 | 第32页 |
4.3 X钢铁公司业绩评价体系设计内容 | 第32-35页 |
4.3.1 财务维度 | 第33页 |
4.3.2 客户维度 | 第33-34页 |
4.3.3 内部流程维度 | 第34页 |
4.3.4 学习与成长维度 | 第34-35页 |
4.4 层次分析法确定业绩评价指标权重 | 第35-44页 |
4.4.1 层级指标结构的构建 | 第35-36页 |
4.4.2 Satty标度法简介 | 第36-37页 |
4.4.3 判别矩阵构建 | 第37-38页 |
4.4.4 计算流程 | 第38-39页 |
4.4.5 软件实现 | 第39页 |
4.4.6 最大特征根与权重 | 第39-41页 |
4.4.7 致性检验 | 第41-42页 |
4.4.8 综合权重的计算 | 第42-44页 |
4.5 X钢铁公司业绩评价指标评分办法设计 | 第44-45页 |
4.5.1 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44页 |
4.5.2 指标的计分方法 | 第44-45页 |
4.6 EVA和BSC相结合的业绩评价体系的预期效果 | 第45-47页 |
4.6.1 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 第45页 |
4.6.2 有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 第45页 |
4.6.3 有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绿色发展 | 第45-46页 |
4.6.4 有助于企业团队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 | 第46-47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47-49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47页 |
5.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第47-49页 |
附录一 | 第49-51页 |
附录二 | 第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