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t落下孔车垂向动态响应分析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内外落下孔车现状 | 第14页 |
1.2.2 有限元-刚柔耦合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2 预期成果及目标 | 第17-18页 |
2 侧架柔性体模型的建立 | 第18-28页 |
2.1 侧架有限元模型 | 第18-19页 |
2.2 侧架子结构分析 | 第19-23页 |
2.2.1 Guyan自由度缩减理论 | 第20-22页 |
2.2.2 主节点的选取 | 第22-23页 |
2.3 模态分析 | 第23-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8页 |
3 车辆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 | 第28-42页 |
3.1 多体动力学建模理论 | 第28-30页 |
3.1.1 多体动力学基本理论 | 第28-29页 |
3.1.2 多体动力学仿真中的弹性处理 | 第29-30页 |
3.2 车辆系统结构建模 | 第30-35页 |
3.2.1 落下孔车整车模型 | 第31-33页 |
3.2.2 模型简化及非线性因素处理 | 第33-35页 |
3.3 轨道接触与轨道不平顺 | 第35-39页 |
3.3.1 轮轨接触模型 | 第35-37页 |
3.3.2 轨道不平顺模型 | 第37-39页 |
3.4 模型验证 | 第39-41页 |
3.4.1 非线性临界速度 | 第39-40页 |
3.4.2 脱轨系数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侧架动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 第42-64页 |
4.1 不同行车速度下侧架垂向响应结果 | 第42-50页 |
4.1.1 垂向位移及动挠度分析 | 第42-46页 |
4.1.2 加速度响应分析 | 第46-50页 |
4.2 不同悬挂参数下侧架垂向响应结果 | 第50-59页 |
4.2.1 垂向位移及动挠度分析 | 第50-54页 |
4.2.2 加速度响应分析 | 第54-59页 |
4.3 谐响应分析 | 第59-62页 |
4.3.1 谐响应分析理论 | 第59-61页 |
4.3.2 ANSYS谐响应分析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5 动应力计算及动荷系数 | 第64-82页 |
5.1 动应力计算的实现 | 第64-69页 |
5.1.1 动应力计算方法选取 | 第64-66页 |
5.1.2 算法分析与时间步的确定 | 第66-68页 |
5.1.3 载荷步的定义 | 第68-69页 |
5.2 动应力计算结果 | 第69-76页 |
5.2.1 动应力分布统计 | 第69-72页 |
5.2.2 不同车速下的侧架动应力仿真结果 | 第72-74页 |
5.2.3 不同悬挂参数下的侧架动应力仿真结果 | 第74-76页 |
5.3 动荷系数分析 | 第76-80页 |
5.3.1 国内外动荷系数公式 | 第77-78页 |
5.3.2 落下孔车动荷系数 | 第78-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结论 | 第82-83页 |
6.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录A | 第88-90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0-9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