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3页 |
| 英文摘要 | 第3-4页 |
| 序言 | 第7-19页 |
| 问题提出:非正式的国际机制 | 第7-8页 |
| 相关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8-15页 |
| 理论模型:自由政府间主义 | 第15-17页 |
| 研究方法与本文框架 | 第17-18页 |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国际金融监管机制 | 第19-30页 |
| 1.1 国际机制 | 第19-22页 |
| 1.1.1 国际机制 | 第19-20页 |
| 1.1.2 非正式国际机制 | 第20-22页 |
| 1.2 非正式的国际金融监管机制 | 第22-25页 |
| 1.2.1 现代国际金融监管机制形成的背景 | 第23-24页 |
| 1.2.2 分散、非正式的国际金融监管 | 第24-25页 |
| 1.3 现代国际金融监管的架构 | 第25-28页 |
| 1.3.1 国际银行业监管 | 第26-27页 |
| 1.3.2 国际证券业监管 | 第27-28页 |
| 1.3.3 国际保险业监管 | 第28页 |
| 1.4 霸权与国际机制的建立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国际金融监管机制非正式性的多层分析 | 第30-45页 |
| 2.1 国内层面分析 | 第30-38页 |
| 2.1.1 各国金融监管的架构 | 第30-33页 |
| 2.1.2 各国银行监管体系的结构 | 第33-35页 |
| 2.1.3 美国在金融领域的自由主义选择偏好 | 第35-38页 |
| 2.2 国际层面的分析 | 第38-43页 |
| 2.2.1 美国对国际金融监管机制的主导作用 | 第38-41页 |
| 2.2.3 国家间博弈与国际金融监管机制的形成 | 第41-43页 |
| 2.3 本章结论 | 第43-45页 |
| 第三章 案例分析一:达成《巴塞尔协议Ⅰ》的合作与妥协 | 第45-56页 |
| 3.1 债务危机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 | 第45-46页 |
| 3.2 资本充足率问题的美国国内博弈——美联储、国会与银行 | 第46-51页 |
| 3.3 资本充足率问题的国际博弈 | 第51-54页 |
| 3.3.1 美英双边协议的达成 | 第51-52页 |
| 3.3.2 美英日三方协议 | 第52-53页 |
| 3.3.3 十国集团的谈判 | 第53-54页 |
| 3.4 巴塞尔协议的实施过程中的困境 | 第54-55页 |
| 3.5 本章结论 | 第55-56页 |
| 第四章 案例二:非正式的GATT到正式的WTO的演进 | 第56-65页 |
| 4.1 非正式的GATT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 第56-57页 |
| 4.2 GATT的历次多边贸易谈判 | 第57-58页 |
| 4.3 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变和WTO的诞生 | 第58-63页 |
| 4.3.1 东京回合时期的国际经济贸易形势 | 第59-60页 |
| 4.3.2 乌拉圭回合时期的国际经济贸易形势 | 第60-63页 |
| 4.4 本章结论 | 第63-65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65-67页 |
| 5.1 结论 | 第65-66页 |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 致谢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