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微细颗粒物(PM2.5)形成机理及对人类健康危害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5 研究的技术方法 | 第20-21页 |
1.6 研究得到的成果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成都市PM_(2.5)来源解析 | 第23-61页 |
2.1 污染源清单 | 第23-29页 |
2.1.1 成都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24页 |
2.1.2 成都市环境现状 | 第24页 |
2.1.3 污染源分类 | 第24-25页 |
2.1.4 成都市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 | 第25-29页 |
2.2 成都市流场分析 | 第29-43页 |
2.2.1 成都市地形地貌与气候 | 第29-30页 |
2.2.2 成都经济圈流场分布特征 | 第30页 |
2.2.3 成都市大气边界层特征 | 第30-43页 |
2.3 浓度模拟 | 第43-61页 |
2.3.1 CMAQ模型介绍 | 第43-56页 |
2.3.2 成都市大气环境质量模拟 | 第56-60页 |
2.3.3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三章 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危害机理及模型 | 第61-82页 |
3.1 颗粒物进入人体的动力学过程及其原理 | 第61-71页 |
3.1.1 颗粒物进入人体的过程 | 第62-64页 |
3.1.2 颗粒物在人体器官中的沉积 | 第64-67页 |
3.1.3 颗粒物在人体器官中致病机理 | 第67-71页 |
3.2 颗粒物沉积模型 | 第71-82页 |
3.2.1 PM沉积模型 | 第71-74页 |
3.2.2 模型各参数计算 | 第74-82页 |
第四章 暴露参数的调查 | 第82-88页 |
4.1 样表设计 | 第82-83页 |
4.2 调查结果 | 第83-88页 |
第五章 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危害结果 | 第88-97页 |
5.1 PM2.5在人体中的沉积量 | 第88-91页 |
5.1.1 平均沉积量 | 第88-89页 |
5.1.2 不同微环境下PM2.5的沉积量 | 第89-90页 |
5.1.3 不同活动情况下PM2.5的沉积量 | 第90-91页 |
5.2 相对风险分析 | 第91-96页 |
5.2.1 PM2.5组成成分分析 | 第91-93页 |
5.2.2 PM2.5暴露-反应模型 | 第93-95页 |
5.2.3 地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推荐值 | 第95-96页 |
5.3 结论 | 第96-97页 |
第六章 控制对策研究 | 第97-103页 |
6.1 工业污染源 | 第97-99页 |
6.2 交通运输污染源 | 第99-100页 |
6.3 扬尘污染源 | 第100-101页 |
6.4 生活污染源 | 第101-102页 |
6.5 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 第102-103页 |
结论 | 第103-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4页 |
附录1 | 第114-11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6页 |